年輕人或中壯年得到糖尿病,不想影響工作,又能穩定控制血糖,現在可以應用高科技儀器來協助,花東第一例採用胰島素幫浦的 是一位50多歲的陳先生,透過儀器,達到連續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的目標,讓陳先...
糖尿病患建議攝取好的蛋白質,魚類就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之一,糖尿病吃什麼魚比較好?中國糖尿病名醫向紅丁與營養專家張曄、中醫師成向東建議,吃鯉魚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狀、吃鱈魚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
在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初日診所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會對成年人的臉部吸引力產生負面影響,這意味著高血糖導致的高胰島素血症,不僅損害內臟健康,還會改變外貌特徵。 根據李醫師的臨床看診經驗,他統整出7大臉部徵兆,提醒可能潛藏著糖尿病風險: 眼周浮腫/眼袋:除了年齡問題,眼周浮腫也與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有密切相關。 頭髮稀疏/頭皮油亮:除了年齡與雄性禿,有部分的頭髮稀疏是甲狀腺不足所造成,而甲狀腺與胰島素...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罹患糖尿病時,醫生可能會開立胰島素藥品,以幫助身體器官利用血糖,維持血糖的穩定。食藥署說明,胰島素為注射使用,因此要特別注意施打方式,也須留意胰島素藥品在開封前、中、後的保存,以及用藥後的身體反應。 胰島素藥品的施打方式及保存 胰島素常見施打部位為腹部、手臂、大腿及臀部,其吸收速度及適用情形不一,建議依醫師指示、糖尿病衛教師建議及藥品標示,選擇合適的施打部位,且施打部位建議輪替,以免引起皮下脂肪相關的副作用。施打...
...多為高醣類的食物,如精緻食物、白飯、吐司等,尤其愈是入口即化的食物,GI值愈高;相對的,富含蛋白質、脂肪的肉類,或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GI值就較低。 當我們吃下高GI值的食物時,血糖上升的速度較快,且胰島素會大量增加,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積;相反的,吃低GI值的食物,血糖上升速度減緩,胰島素分泌量亦減少,當然也減少脂肪的形成與堆積,這就是所謂的「低GI飲食法」,很多減肥者也常奉行此法為飲食標準,所以也常被稱為「低胰島素...
糖尿病是吃出來的!醫師表示,之前有一家人先後求診,結果通通確診糖尿病,罹病率高達100%,後來仔細詢問這家人平常飲食習慣,才發現三餐都吃加了辣椒醬及醬油的炒飯、炒麵。 全家人都愛吃炒飯、炒麵加辣
纖細的「小基數」女性隱藏哪些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許多35歲以上女性面臨減重挑戰,特別是纖細的「小基數」女性,雖然BMI正常,外表看似健康,但實則存在胰島素阻抗以及荷爾蒙功能異常的隱形健康風險!特別是長期忽略胰島素阻抗,會使胰臟更加疲乏,累積5至10年,就可能導致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候選人」。
糖尿病患者多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控制血糖,中國糖尿病名醫向紅丁與營養專家張曄、中醫師成向東建議,每餐吃70克的花椰菜,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胰島素的需要量。以下是他們的分享。 花椰菜有助控糖、減
...造成,其影響的因素大概就是所謂生活習慣中不抽菸、喝酒等,另外平常的飲食的方式,還有是否有運動習慣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老化時身體所產生的情況,大概會有幾種,其主要有幾個細胞的傳導路徑會影響身體老化的速度。 第一個為胰島素/IGF-1訊號途徑,胰島素/IGF-1訊號途徑是人體內一個重要的生化訊息傳遞系統,它涉及胰島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這個訊號途徑主要在調節血糖平衡、細胞生長和代謝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胰島素是由胰臟中的胰島...
如果前一晚睡不著,隔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你會做什麼?有的人可能先灌一杯咖啡醒腦後才開始梳洗、吃早餐。 但英國研究發現,睡眠受到干擾的人,隔天不吃早餐就喝咖啡,血糖和胰島素都會明顯提高,尤其是血糖會比先吃早餐再喝咖啡的人高出50%,代表沒睡好又喝咖啡這兩個因素綜合之下,可能讓身體的葡萄糖代謝變差。 睡不好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的濃度增加,而在咖啡的推波助瀾下,血糖上升的速度會更快。血糖上升之後,胰島素就會開始分泌,讓血糖平穩,如果偶爾...
想要控制血糖該怎麼做?初日診所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許芷瑜推薦,有10種蔬菜是最適合需要控糖的人,像是蘆筍、地瓜葉、洋蔥、黑木耳、綠花椰菜等,可以預防胰島素阻抗、控制血糖、降膽固醇等。 控糖必吃1
食物會使人體血糖升高,需要胰島素的分泌來維持血糖穩定,但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形成胰島素阻抗後,長期會導致糖尿病。減重醫師陳威龍分享4招可避免胰島素阻抗的方法,包括減少餐間的零食、飯後運動、選擇低GI(升糖指數)食物、避免長期暴露於藍光照射,也就是,少用手機、電腦。
[周刊王CTWANT] 關注健康的朋友都知道,「胰島素」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我們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我們的身體。但在健康檢查的時候,可能會聽到醫師說,「你有一點胰島素阻抗的狀況喔!最近要多注意血糖。」那麼,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胰島素」是身體...
家長注意!若學齡兒童常讓老師抱怨孩子上課疲倦、喝水又喊口渴、一直上廁所,小心別誤下判斷,認為是孩子逃避上課!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身體缺乏胰島素,無法有效調節血糖,孩子正在經歷高血糖時的症狀!由於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10~19歲) ,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再加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每年約有近500名患者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終身得靠胰島素治療,照護上需注意...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民眾罹患糖尿病時,醫生可能會開立胰島素藥品,以幫助身體器官利用血糖,維持血糖的穩定。食藥署說明,胰島素為注射使用,因此要特別注意施打方式,也須留意胰島素藥品在開封前、中、後的保存,以及用藥後的身體反應。 民眾日常打完胰島素 勿搓揉注射部位 胰島素常見施打部位為腹部、手臂、大腿及臀部,其吸收速度及適用情形不一,食藥署表示,建議依醫師指示、糖尿病衛教師建議及藥品標示,選擇合適的施打部位,且施打部位建議輪替...
...患者,6年前因為健康檢查發現血糖過高,先在住家附近醫療院所看診服藥控制血糖,但3年前突然出現酮酸血症(酮酸中毒)緊急送至醫院,入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醫療團隊照護下脫離險境。隨後先是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搭配640G胰島素幫浦系統,可以不用扎手指就得知血糖高低,並手動按壓補充胰島素;後來改使用升級版的780G胰島素幫浦,系統可以自動偵測並輸液胰島素,目前使用一年多來成效顯著,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智能血糖監測系統 精準地控制血糖 根據衛生福利部...
原來高血壓、血糖降不下來,都跟「不夠鎂」有關!營養師表示,鎂在骨骼、肌肉等部位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顯示,飲食中鎂攝取不足或血清鎂值偏低,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的風險
...來源/Artem Podrez@pexels) 家長注意!若學齡兒童常讓老師抱怨孩子上課疲倦、喝水又喊口渴、一直上廁所,小心別誤下判斷,認為是孩子逃避上課,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身體缺乏胰島素,無法有效調節血糖,孩子正在經歷高血糖時的症狀!由於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10~19歲),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再加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第一型糖尿病小糖友需要校園的支持 每年...
...這些隱藏的健康問題。 ▲ 脖子顏色變深或變黑可能暗示健康問題,例如代謝異常或甲狀腺異常。 黑棘皮症的健康警示 脖子、腋下及腹部皮膚顏色變深、變黑,可能是黑棘皮症 (Acanthosis Nigricans) 的徵兆。這是一種皮膚病,通常與胰島素阻抗有關,常發生在肥胖或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身上。過多的胰島素可能刺激皮膚增生,造成脖子皮膚變厚變黑,這不僅僅是美觀問題,更反映出身體可能存在的代謝問題。 專家建議,改善黑棘皮症的最佳方法是從飲食控制和增強運動著手,以降低胰島素...
...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也將於11月3日舉辦「第三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表揚典範糖友及其家屬,盼透過他們現身說法,傳遞糖尿病一樣能夠活得健康、幸福、有成就,只要好好控制,長壽也非奢望。 別讓迷思影響治療!醫:施打胰島素不傷腎,適時使用能護腎 本次傑出獎得主之一的許廣進,年輕時擔任外務員工作,一熱就喝涼水,冬瓜茶、綠豆湯等甜湯沒少喝,36歲那年因為一個月內體重從70公斤降至58公斤,就醫才知道罹患第2型糖尿病,從此開始施打胰島素,迄今打了41...
...動保處宣導,犬貓與人類同樣也會罹患糖尿病,這是種可見於年老動物的慢性疾病。 根據統計發現,罹患糖尿病犬貓多發生在8歲以後,且體重過重也會增加罹病風險!瑞芳動物之家站長王嚴緖表示,糖尿病按照病理變化可以分為2型,第1型是缺乏胰島素,使得血中葡萄糖居高不下,此型常見於犬。第2型則是體內的胰島素濃度可能是正常,但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此型則常見於貓。 預防寵物得糖尿病 飼主要監控飲食、運動習慣 犬貓典型糖尿病症狀有「吃多、喝多、尿多」,新北市動保處呼籲...
...非常重要。蔡維鍵說明,定期量測血糖以往需要用指尖採血方式,來量測血液中的葡萄糖,但每次都要扎針感受到疼痛,連成人都會抗拒更何況是孩童;因此發展出了連續血糖監測(CGM),只要在患者身上安裝一個約50元硬幣大小的感應器,儀器上的探頭在第一次裝設時就會植入到病患皮膚下監測組織液間的血糖變化,結合手機APP與雲端就能清楚獲得24小時血糖曲線變化。 新型態注射科技 改善傳統施打胰島素恐懼 而當血糖過高就需要胰島素來恆定血中葡萄糖,因此需要施打胰島素
糖尿病被列為台灣十大死因已超過十年,而提到糖尿病原因通常會想到遺傳、肥胖與缺乏運動等危險因子,但其實包括情緒壓力、懷孕或部分慢性病藥物,也是造成糖尿病原因,如果...
在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可能確診糖尿病,在2021年全國10大死因中,糖尿病位居第5,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家醫科李思賢醫師透露,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能從臉上看出一些端倪。像是眼周腫脹或是頻頻長痘痘等等,都透露高血糖的可能性,戒掉特定食物、注意打呼等問題,都能幫助改善健康,「糖尿病並非無法逆轉,即早發現、正確調整,健康就在你手中。」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 許多人在糖尿病初期無明顯症狀,但能從「臉上」看出一些端倪,早期糖尿病臉部警訊,包括眼周腫脹、毛髮狀態到皮膚糖化的變化,都透露著高血糖的可能性。
年輕人或中壯年得到糖尿病,不想影響工作,又能穩定控制血糖,現在可以應用高科技儀器來協助,花東第一例採用胰島素幫浦的 是一位50多歲的陳先生,透過儀器,達到連續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的目標,讓陳先...
只要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就可以好好控制血糖,不過,醫師魏士航示警,很多人都忽略了「壓力」。他指出,近年一項長達6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起床時壓力荷爾蒙的增加、皮質醇總量上升以及晝夜皮質醇節律的減弱,均與空腹血糖的顯著增加相關。
據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達10.6%,遠超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且有年輕化趨勢,糖尿病已然成為國病,是社會不得不重視的健康議題。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分享,多數人都知道,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控制血糖,卻忽略了「壓力」對血糖造成的影響。
肥胖與癌症息息相關,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顯著升高。醫師表示,因肥胖相關因素所導致的癌症約占所有癌症的4%,而肥胖者常合併的糖尿病也可能導致2%的癌症發生。這些數據凸顯了肥胖對健康的潛
隨著現代飲食習慣的快速改變,糖尿病發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大多數人知道,可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來控制血糖,但許多研究發現,與血糖密切相關的因子「壓力」,常被忽視,卻極為關鍵。因此,紓壓治療能有效控制血糖,顯著降低糖化血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