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掀起「舒活青年」風潮!我工作,是為了讓我的狗過好日子

近年,各種描繪職場與時代現象的詞彙此起彼落,繼躺平青年、薪水小偷、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後,社群媒體又掀起一波「舒活」新浪潮,目前在TikTok抖音平台上,愈來愈多網友發布舒活(#softliving)標籤的影音短片,且觀看次數還不亞於安靜離職。

對於初出社會的青年來說,通膨、升息不斷,生活成本水漲船高,生存壓力不言可喻,在這樣的現實下,社群上開始吹起一股「舒活」風潮,也許這是Z世代在躺平與自由財富之間,為人們找到了一種更務實的選擇。

這現象,從美國紐約一名網紅菈德(Tay Ladd)身上能窺見一二。 坐擁TikTok 6萬多名粉絲的她,儘管已是白領階級,從事人人稱羨的律師職業,頂著專業光環,又領著高薪福利,甚至住在生活成本世界最高的「紐約」,堪稱年輕人裡的勝利組。

但說到底,對菈德而言,回看人生過去,終究只剩下工作。

通膨、升息不斷,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幾乎要壓垮初出社會青年的同時,也催生「舒活」的風潮。取自pexels
通膨、升息不斷,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幾乎要壓垮初出社會青年的同時,也催生「舒活」的風潮。取自pexels

因此她開始在愛犬身上砸大錢,讓寶貝狗狗享受最頂級的寵物美容,或給牠穿上,比自己都還貴的名牌絲巾與衣服。

這是因為菈德徹底意識到,生存在這個年代,年輕人根本沒有退休的可能,所以她乾脆轉念,並於受訪時強調「我工作,是為了讓我的狗輕鬆舒服生活」。

而這個生活目標,在她眼中遠比賺錢更重要,如同菈德所言「我還是努力上班,但我更在意把時間留給對我而言重要的事情」,於是讓工作生活平衡,便成了她實踐「舒活」的方式。

當然菈德會認為自己無法退休,是有依據的。

2022年1月,美國金融軟體公司Intuit就推出一份報告顯示,美國Z世代中,有高達四分之三的人認為,當前全球經濟與環境,讓他們無法設定人生長期目標。

另調查也表示,有三分之二受訪者對於自己未來的退休金是否夠用感到焦慮。

「舒活理財」有積蓄就好!簡化存錢只跟自己比

但追求「舒活」,也不盡然只是著重在花錢享樂方面,好比理財,也能展現出舒服存錢的態度。

對此財經新聞網站《MoneyWise》就曾在報導說明,探討舒活理財意指「不要有太積極存錢的壓力,不要一直覺得落後財務目標,不要完全花光積蓄,不要跟別人比較」。

此外,具有國際理財規劃顧問證照(CFP)的卡絲特羅(Brittney Castro)則認為,舒活理財的精神就在於擬定簡單財務計畫。原則上,只要審慎評估生活預算、收入開支,並落實存錢和花費規劃,就能放鬆心情把錢花在我喜歡的地方。因為,我會繼續努力上班賺錢。

舒活理財的精神在於擬定簡單財務計畫,並落實存錢、花費規劃。取自pexels
舒活理財的精神在於擬定簡單財務計畫,並落實存錢、花費規劃。取自pexels

關於這一點,堅持住紐約公寓,繳昂貴租金的菈德,也是很好的例子。

因為她確實有養成存錢與投資的習慣,快樂來源頂多是給萌犬吃好穿好,還有自己例行的護膚、皮拉提斯等行程,對於奢侈消費、奢靡旅遊,並無過多嚮往。

由此可見,人人詮釋的「舒活術」同中求異,都盡可能讓自己的工作壓力最小化、生活快樂最大化,把錢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把錢變成喜歡的樣子!「舒活日常」各自表述

又舒活哲理中,又可大致分為兩派人馬,有些人熱衷吃高檔美食、享受高級度假,買盡所有看上的奢侈品,如鑽石珠寶、精品服飾、名牌包包和車子等。

至於另一派,則把滿足感看得較內心深層,認為健身運動、健康飲食、學習新事物或上一些心靈課程,甚至與朋友聊天等,只要是能幫助自我肯定,找到自身價值,進而達到身心愉快,就是一種愛自己(#self-care)的舒活表現。

舒活哲理中,其中一派認為若能滿足內心層面、找到自身價值,就是舒活的表現。取自pexels
舒活哲理中,其中一派認為若能滿足內心層面、找到自身價值,就是舒活的表現。取自pexels


然而無論哪一派,這些年輕人都不再像過去安靜辭職那樣,直接放棄生活品質、逃避人生壓力、討厭一切工作負擔,只做最低限度的努力,或只埋首有熱情的工作,結果害自己每月吃土當月光族,陷入潦倒窘境。

「舒活哲學」來自世代態度的物極必反?

「舒活」這樣的生活新哲學之所以會誕生,可能來自一種態度的物極必反。

因為從最早開始,老一輩教育青年收穫與努力成正比,出社會只要主動打拚,就能比誰都早退休養老,但「奮鬥文化」實在讓人太過緊繃且「壓力山大」了,無奈演變到後來,「安靜離職」又因過於被動,讓人生儼然毫無生氣。

於是歐美Z世代與千禧世代,才會找尋「中庸」之道,展開專注當下與快樂的新生活,以溫柔堅定的立場,拒絕世道過度的競爭、過份的退縮,避免人生充斥著壓力與焦慮,也算是為自己身心健康而著想。

相信這股覺醒中的世代革命態度,對日後產業都將帶來部分的影響。例如消費者真正需求的轉變,改變許多行銷商業模式;還有公司企業幫助員工在生活、工作上擁有平衡,才能降低人才流動率。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職場吹起「舒活」風:你想過講究的生活還是將就?
不只安靜離職!8大職場趨勢熱門詞,你是哪一款?
從三拋、五拋到N拋世代:八年級生為何決定「什麼都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