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車險車聯大數據應用新趨勢

工商時報【林雅惠】 無線通訊技術催生智慧汽車的各式創新服務,而UBI(usage-based insurance,駕駛行為計費保險)車險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服務模式。該模式於歐洲和美國等國家皆已有成功案例,亞洲國家以中國的發展較為快速;台灣雖仍在起步階段,但技術發展或整體市場環境皆深具發展潛力。 在智慧汽車系統的多元發展下,telematics(車載資通訊)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皆成為汽車產業後續發展重點,各式創新服務相應而生,包括汽車共享、車載娛樂系統與車聯網保險等。 UBI車險是指基於駕駛行為和車輛相關數據結合的客製化保險產品。隨著telematics服務進化,資訊採集方式更多元且準確,聯網環境的成熟使車聯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保險廠商透過資通訊技術進行事故鑑定、道路救援與失竊追蹤等,也使UBI車險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帶動保險廠商投入。 自2013年起,UBI車險在歐美國家進入快速發展期,美國因車聯網環境和技術皆較成熟,主要的車險廠商皆已投入UBI保單開發;在歐洲,UBI車險也普遍獲得民眾和車險廠商的接受。中國則是在2015年的新政策推動下,快速推進UBI車險的發展。台灣於2015年底開始有產險業者提出UBI保單送審。 UBI車險服務模式 保險廠商推行UBI車險時,主要會建構2個分析模型:第1個模型是透過車載裝置蒐集各式動態資訊,包括行車距離和駕駛時段等,透過駕駛動態資訊的收集進行駕駛風險評估。第2個模型則是將駕駛風險評估結果結合投保時車主和車輛的基本資料與過往肇事紀錄等風險因子,以進行精算並推出客製化的車險定價。 駕駛風險資訊收集主要透過車載裝置,現有的資料採集設備包括telematics、OBD(on-board diagnostic,車載診斷系統)與app。telematics屬前裝設備,主導者為整車廠,可獲取車內所有訊息,並有效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性,但大部分數據皆經過加密,保險廠商可使用的數據量有限,且資料隨車不隨人。目前已有telematics設備支援UBI服務的案例,例如福特汽車的SYNC系統和GM的OnStar系統等。 App則有2種型態,其一為於車載資訊系統中安裝app,運作方式和特點與telematics方案相同;其二則於車主手機中安裝app,透過手機本身的感測功能採集駕駛速度、里程與加速狀況等資訊,由於此方式的資訊採集精確度不如車載裝置,因此主要目為鼓勵安全駕駛並降低客戶風險。 OBD設備是目前UBI車險最常使用的資訊採集方式。OBD是汽車內部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車載網路系統)總線的連接埠,維修人員將檢測設備接入此連接埠即可獲取各式車況資訊。在後裝市場上,OBD設備能採集手機或其他聯網設備所無法獲取的資訊,因此成為獲取汽車深度資訊的最佳途徑。 隨著車聯網興起,平台商和保險廠商也都紛紛進行OBD設備開發,例如騰訊的路寶盒子和三星的Connect Auto等,此設備於UBI車險的應用同時解決telematics設備成本高、無法攜帶、採集數據未能標準化與保險廠商不具備數據使用主導權等問題。但OBD設備目前仍存在如何避免惡意插拔、資訊準確性與提高車輛相容性等技術問題待克服。 UBI車險之所以快速竄起,除了聯網環境成熟,更重要原因在於全球多數國家車險費率皆走向自由化;而為避免淪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如何提供差異化服務成為各國車險服務提供商共同面臨的挑戰。 車險市場的發展從早期各式靜態風險因子(車型、車齡、車主年紀與性別等)定價,走向車主自行回報里程數的動態定價模式,即PAYD(依里程計價)的雛形。聯網環境成熟、車險費率自由化的推進,UBI車險開始透過聯網裝置自動回傳里程數。 此外,各式車載裝置的推出讓感測資訊更為多元,對保戶風險的評估會更準確,定價的公平性亦可提升。車聯網和車險產業發展較為先進的國家,已逐漸走向PHYD(依駕駛行為計價)方案。 目前大多數UBI車險採用OBD設備進行數據蒐集,ADAS則可彌補OBD模式的不足之處。透過ADAS同時偵測外部環境和駕駛人行為,提高駕駛風險判定的精準度。ADAS的普及將為UBI車險推動帶來助力,基於更精準的場景模擬,朝向客製化UBI方案發展。 美國為最早推出UBI車險的國家,前4大保險廠商為State Farm、Progressive、Berkshire Hathaway與Allstate,市占率約5成,皆已進到PHYD模式。Progressive為全球第1個推出UBI車險的廠商,最具代表性,握有多項基於OBD的UBI車險專利。 歐洲UBI車險發展也相當蓬勃,又以英國UBI保單成長量最高。但英國車輛的外接設備連接埠並不一致,故主要透過手機app進行駕駛資訊採集,如車險比價廠商Confused即開發app「MotorMate Drive」以進行UBI車險產品開發。 義大利保險廠商Allianz採用OBD方案,推出一款名為Allie的設備,透過與智慧型手機app進行保戶駕駛行為紀錄和分析。 中國的3大車險廠商平安產險、人保財險與太平洋保險皆已展開UBI車險的開發,占據全中國近7成車險市場,資訊採集均採用OBD設備,例如人保財險使用騰訊路寶盒子進行資料採集。其車聯網布局具有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效益,UBI車險也漸從PAYD走向PHYD。 這波車聯網帶來為新創廠商帶來機會,不少新創廠商透過OBD裝置切入車聯網市場,例如加拿大新創廠商Mojio推出OBD裝置,可提供行車路線追蹤、車輛位置資訊與車況檢測等,並透過3G聯網將資訊回傳雲端進行即時分析。 台灣UBI車險發展概況 台灣UBI車險仍在起步階段。2015年底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稱保發中心)聯合富邦、國泰世紀、新安東京海上與新光產險推出車聯大數據平台,以開發UBI車險為目標,運作方式為產險廠商免費提供OBD設備予參與計畫的保戶,並定期將資料上傳至雲端數據庫,做為投保費率調整的基礎。 泰安產險於2015年送出UBI車險保單送金管會審核,並於2016年獲准成為台灣首張UBI車險保單,2016年中華電信和台灣產險也攜手開發UBI車險服務,中華電信提供UBI雲端服務系統、UBI dongle(車載設備)與app「Driving Insight」,透過與台灣產險資訊系統的整合,開啟保險業和資通訊產業的合作,此合作模式也將朝向以ADAS進行資料採集的方向發展。 台灣自2009年起車險費率自由化,但有惡性削價競爭的問題。保發中心資料顯示,2013∼2015年強制車險平均理賠率為109.89%,對保險廠商而言,透過UBI車險的導入,將有機會以更公平和合理的費率來降低損失,控管保戶風險,改善現有惡性競爭的狀況。台灣車險前5大廠商中,已有4家投入UBI車險開發,顯然車聯網發展已逐漸對車險市場帶來影響。 UBI車險模式涉及產業鏈廣泛,除了保險廠商希望透過UBI車險的導入來強化客戶風險識別外,也有不少廠商看準此商機,從車載硬體切入市場。在台灣,由於保險廠商屬特許行業,具備較高的進入門檻,因此無論telematics系統開發商、系統整合商或精算軟體服務商等進入市場機會並不高。 觀察UBI產業鏈,telematics系統由整車廠主導,精算軟體則多為國外廠商,台灣廠商或可從系統整合商角度切入市場,以整合軟硬體和提供完整解決方案予保險廠商,目前中華電信和台灣產險的合作首開先河,預計其他系統整合商將跟進,包括遠通電收和神通資科等。 隨著車聯網發展,各式車載裝置出現讓資訊採集更為準確和即時。尤其智慧交通在近年成為各先進國家推動智慧城市的重要方向,智慧運輸系統(ITS)的建置也越趨完善,未來車路協同將更能強化駕駛行為的資訊收集。 此外,車用穿戴式裝置興起讓資訊收集更多元,未來若能用於UBI車險模式中,將有助於保險廠商更精準的模擬駕駛情境,以進行風險控管。 UBI車險產業鏈涉及廣泛,包括從提供車載裝置的前裝整車廠,亦或後裝設備提供商、資訊蒐集的系統整合商、進行風險評估和精算的統計軟體或服務提供商、保險廠商與汽車經銷商等,因此跨業整合與加值服務將成為UBI車險推動的關鍵。但在搜集駕駛資訊的同時,亦需留意變相成為駕駛監控的問題,且個人隱私外洩疑慮也是亟待克服的挑戰。 台灣汽車強制險已具有肇事加減費的機制,與UBI車險概念相同的是依據風險程度進行保費調整,可謂UBI車險發展雛型。故未來資通訊廠商和保險業攜手將成為主要合作模式。UBI車險已成為國際趨勢,歐美等先進國家皆已有成功推動案例,亞洲國家中,以中國的發展較為快速,台灣雖然還在起步階段,但無論在技術發展抑或整體市場環境來看,皆深具發展潛力。(本文作者為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