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給我的啟發:台積電要找的政治專才不只是鑽研理論,更要懂「政治科學」

文:LA柯基

幾個星期前突然有一段時間,家人以及之前公司的主管都不約而同地分享了台積電徵才的新聞。原本以為只是長輩善意的提醒,要我要好好規劃畢業後的人生,沒想到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重點在於政治系有一天也有機會在科技業發展。

會選擇政治這門專業,其實不是我最原先的規劃。

原本對政治冷感的我,在美國大學上了一堂「社會科學」課

從高中開始,父母親對我的期望就是為了未來就業著想,專注在數學以及理工科的發展。那時的我對於社會類的學科幾乎近是冷感,只覺得不只學這些花時間也對未來升學沒什麼幫助。時間過得很快,來到了大學我也與一般留學生一樣儘量選修自己比較熟悉的科目,因為深怕自己無法勝任別的領域。

不過一切來的就是這麼的巧合,在準備送出課表的時候學校的輔導老師突然叫我等一等,因為他覺得一位國際學生來到美國,勢必要了解當地的社會結構以及歷史發展,才可以更融入美國當地的文化,所以他非常鼓勵我修一門社會科學的課。最後,我選擇了「美國制憲歷史」這門基礎政治科學課。

開學前幾天先我就買好課本想說來課前預習一下,翻了翻課本發現怎麼都看不太懂,就好就只好闔上課本硬著頭皮迎接第一節課。

生在台灣也長在台灣的我除了對政治冷感外,更完全不曉得美國的政治到底長什麼樣,完全沒有任何底子的我在第一節課時,彷彿既期待又怕受傷,畢竟班上的同學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出生長大在美國的洋面孔,熟悉的亞洲面孔寥寥無幾分散在諾大的教室中。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經歷了第一節課洗禮後我腦內的政治細胞忽然被激活,對於政治的熱忱被整個啟發了,也奠定了往後我對政治科學這條路的初衷。

我發現政治這門專業,讓我可以運用明確的思辨與科學性的論證,來看待社會上的每一個議題。

叫做政治「科學」,因為這門學問並不是看看書而已

在美國,政治這門學科之所以會加上「科學」兩個字成為「政治科學」,是因為政治的原理來自於百家爭鳴的理論,舉凡上自不同政治家所提出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s)下至解讀國際政治的演變,而如何驗證這些理論,靠的就是運用科學方法來導入不同模型進行推論,得出結果後再寫成一篇可以接受公評的文章。

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政治科學這門專業牽涉的不再只是看看書而已,而必須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細膩的貫徹力、流利的文筆、理性的思辨、以及堅強的研究能力。

這些能力的培養也恰好反映在課程的規劃上。大一和大二主要修的課都是以通識為主,涵蓋古典政治理論以及美國政治的演變。從大三開始便延伸至更專業的議題,比如「911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或是「進口替代政策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並且評量方法也從選擇題變成上千字的研究型文章。

在大三的一門課中,期末報告的題目為「分析川普的當選在美國政治時空裡的含義」,一開始的我很猶豫到底是要寫褒還是貶,因為很擔心與老師的政治光譜不合而拿不到高分。我私底下趁著教授的空檔來到辦公室,有技巧地詢問我的寫作方向與課程的方向是否吻合,教授這時跟我說:

文章跟政治的本質一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是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來評論。

但是教授也告訴了我如何拿高分的技巧,那就是把他當作什麼都不懂的路人甲,運用任何在課堂內的資料與文獻,來支持自己的論述並且說服他,而這樣重複的訓練,也讓政治科學專業的學生,更可以清楚體察議題的全貌,以及用不同的文獻支持自己的論點。

此外,大三的時候也必須修習理論統計學以及不同的統計軟體,因為科學化的數據可以使得論述更加有說服力。

在傳統的思維上,就讀政治的學生總是很容易被畫上與高科技產業絕緣的等號,但隨著教育制度的改變以及導入科學化資源,政治系的學生不再只鑽研政治理論,而是有著實際能力來分析國際及政治議題對於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

這次的台積電開了第一槍來搶攻政治領域的學人、積極培養未來此領域的年輕人才,而台積電也絕對不會是唯一一家願意打破傳統思維的公司,我相信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跨國企業,需要這類的人才,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中幫助公司做下正確的決定。

延伸閱讀
向虛空拋擲言詞:《Drive My Car》的重複話語
溝通前先想想:你希望自己是「被行銷」的大多數人,還是「被傾聽」的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