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比WHA更具國家利益,大門敞開的南極國際舞台

遠比WHA更具國家利益,大門敞開的南極國際舞台

最近的WHA事件又再次地驗證了,在當今『非主權國家、不具有效國際戶籍、自稱與中國是兩「岸」關係』之ROC體制下的台灣,即便欲以別名涉足國際組織當觀察員,亦困難重重。 近日報載美國前國安顧問、愛達荷州共和黨主席葉望輝建議,台灣擴展國際空間,不應局限於聯合國或世界衛生組織,而應該找其他的渠道。 從2000年起,我們即指出並推促:有一個南極國際舞台遠比WHA更具國家利益,大門敞開,甚至能,且應即,以『台灣正名』進軍。至今我們大喊『新南向』,卻仍只限縮在南洋的經貿旅遊等領域之際,當時還未,現在已有模里西斯、愛沙尼亞,甚至,外勞的母國之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國領先我們投入了。 南極有2個國際舞台: A.南極公約(AT,1959)。其管理南極地區之國際事務,轄下最重要組織是其年會的『南極顧問國會議(ATCM)』(如WHO的WHA,且亦每年5月集會)』。UN會員國才能簽署參與AT,惟另有資格方能在ATCM具投票權。對現況的台灣來說,它們如WHO/WHA一樣困難,但國際NGO的『南極及南冰洋聯盟(ASOC)』卻能列席ATCM。B.南極大陸。係『無主地,如公海與太空』,是我們現今即能以『台灣正名』進軍的唯一特殊國際舞台。 由於『積極的南極科學研究活動是各AT會員國在ATCM擁有投票權之門檻』,使得南極研究表面上是學術活動,實則是國際南極外交手段,亦是國際社會在南極大陸之主要活動(配合設立研究站)。而研究站相當於國土的延伸,『進入他國的研究站,還等同進入南極大陸國際舞台,尤其參與多國之國際研究活動』。現今的我們可透過派遣『台灣南極科學研究隊(TART)』至友台的國家之研究站活動,只要其同意即可,中國無法阻擋及干擾使用的名號,如我們的人員與商品進入該國一般。對我們來說,南極研究具巧妙之『主權宣示』功能,更富『前瞻性』---能替『永世台灣』積累『南極資歷(AntarcticPresence)』,以在來日建立新國家並加入AT後,為參與ATCM,和在其內維護我在『國際南極事務之巨大相關國家利益』的發言權等奠基。前述的那些第三世界國家,大多非AT成員,即均採此模式。而陳水扁時代忽視無動靜的,馬英九上台後即很快地派遣研究隊到中國研究站,著其研究隊官方制服而活動,等同將我們的南極國際外交綁在中國之下,且在南極國際舞台正式宣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該紀錄需儘快平反。 南極研究隊成員包括自然與人文研究者,含獎學金贊助的高中以上學生,而投入的研究項目,如可讓台灣對普世價值之南極保護作出貢獻的相關研究(配合將AT南極保護的法規納入國內法,以提升我在南極國際社會的能見度),而其在因應極端氣候之國土保安和緊急救難...等資訊和國際合作,對海島台灣亦有巨大助益。另可派研究站訪問團,成員包括政治、文學、藝術、環保、商品製造品管工作者甚至童子軍....等,全民運動。 南極國際舞台顯然提供遠比WHA更大之國家利益,受限篇幅,詳見《開啟台灣的南極外交,進軍南極國舞台,落實海洋立國白皮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