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BA筆記。研究背後的研究:反思、觀察和訪談

當探究社會現象時,質化研究者透過深度的反思,能夠捕捉到現象背後的脈絡和意義,從而獲得有關社會行為和人類體驗的重要洞見。

此外,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需備敏銳的觀察力,細心聆聽受訪者的故事和觀點,同時注意著言語之外的非言語表達,使研究者能夠捕捉到情感細微變化、隱含的意義和深層動機,展示出個案背後內隱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現象。 

在三意AI思創塾(WMBA)課程中,吳仁麟老師以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和哲學家笛卡兒的論述分析兩位在學術和社會觀察中不同的應用和影響。 

野中郁次郎是知識管理領域的權威,他強調組織內隱知識的價值和重要性,提出了探索、共享和應用內隱知識的方法,以促進組織的學習和創新。另一方面,笛卡兒的論述主要關注思考和懷疑的力量,他強調懷疑一切,只接受經過思考和自我驗證的真理。在學術觀察中,這種懷疑的態度可以應用於研究方法和結果的評估,確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社會觀察中,這種懷疑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挑戰社會規範和價值觀,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 

整合兩位思想家的的精要,吳老師提醒我們研究者應該具備三種層次的談話能力:

一、 訪談技能是研究的基礎

技能包括研究方法和訪談工具的運用能力,例如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研究者需要具備適當的技能,以確保能夠有效地進行觀察和研究,並獲得準確和可靠的結果。

二、 對談知識是進階的根本

知識是指對於特定領域的理解和相關概念的熟悉程度。研究者需要具備廣泛且深入的知識,以便理解社會現象的背景、理論基礎和相關文獻。這種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有助於研究者提出有意義的研究問題、設計適當的研究方法,並進行有洞察力的分析和詮釋。 

三、 閒談情感探見內隱洞見

情感反映了研究者對於研究主題的興趣、關注和情感連結。透過情感的觸動,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探索社會現象,發現隱藏在表面之下的洞見,更有助於研究者與受訪者同理共鳴。 

另一方面,李慶芳老師也傳授我們與個案互動對話的三大心法:

一、 定錨(Anchoring):

定錨是指在訪談中確立一個基準點或框架,作為對話的起點和參考。這個基準點可以是事先準備的問題指引、理論框架或研究目標。透過定錨,研究者能夠在訪談中建立結構和方向,也可以幫助研究者掌握整體的訪談節奏,並確保訪談的內容與研究問題相關。 

二、 順流(Flow):

順流是指在訪談中保持自然和流暢的對話進程。研究者需要以開放、尊重和無偏的態度聆聽受訪者,給予個案充分表達的空間。透過順流,研究者能夠建立信任關係,使受訪者感到舒適和自在,進而促進深入的訪談交流。 從而獲得更豐富的資料和洞見。

三、 洞見(Insight):

洞見是指在訪談中能夠識別出模式、趨勢和關聯性,進一步理解受訪者的觀點和體驗。研究者需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注意受訪者言語和行為之間的連結和意義,發現新的思維方向、提出新的研究問題,並加深對研究主題的理解。

質化研究是一種以理解和描述現象為目標的研究方法,而訪談則是質化研究中最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之一。透過兩位老師的指導,我整理出屬於自己的三大對談模組:劇本構思,即興演出,科普呈現。將另文完整分享。

作者簡介:

三意AI思創塾(WMBA)第一期學員,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博士,現職為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接受行為模式分析與ESG策略評估,成果發表於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 等國際期刊,並獲得第13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優等獎。專長為商業溝通及品牌行銷策略,曾協助集團建立企業識別系統與建構電商經營模式,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獲得第55屆商品類廣播金鐘獎。目前專注於產業創新與跨域整合生態系統之個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