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B.1.5侵襲「宜花東」重症率高 專家:後疫情時代弭平健康不平等是防疫關鍵

疫情期間宜花東地區是死亡率最高的地區,但在疫情後宜花東地區的死亡率仍高於其他地區。(圖片來源/FB@饒慶鈴)

疾管署昨(4)日表示,上週COVID-19新增病例較前一週減少,疫情有微幅下降的趨勢,但第4波疫情高峰是否已過,還需要觀察,整體疫情仍處於高原期,以XBB主流病毒為大宗。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陳秀熙團隊今(5)日提醒,新冠疫情的中重症分布會有城鄉差距,此外,台灣的中重症和死亡情況在端午節後已經開始趨緩,但未來仍要持續監測,估計7月中旬才會開始下降。

陳秀熙亦擔憂,如果中重症死亡繼續呈現不均勻的分布,這場疫情的流行將持續下去,並對未來疫情的演變產生重大影響。

疫情期間與疫情後宜花東死亡率都相對較高

陳秀熙指出,根據近28天的數據,觀察全球COVID-19的死亡變化,除了非洲地區,大部分地區的感染和死亡數字並未增加。然而,地理區域之間仍存在明顯的差異,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大部分地區的感染和死亡數字有所下降,但也有一些地區出現了增加的情況。

他表示,XBB變種病毒雖然不會導致全面的死亡率上升,但其在地理區域上的分佈趨勢十分明顯。

回過頭來看台灣,陳秀熙表示,Omicron變異株XBB.1.5在台灣地理區域間存在中重率差異,其中以「宜花東」和「雲嘉南」地區的中重症率較高,可能與該地區有許多脆弱族存在有關,其次是北北基、中彰投和高屏地區;而桃竹苗和離島地區的中重症率可能較低,可能與該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有關,年輕族群較多。

陳秀熙進一步指出,台灣在Omicron前幾乎沒有流行,因此台灣是純Omicron的感染族群,疫情期間宜花東地區是死亡率最高的地區,但在疫情後仍然發現宜花東地區的死亡率相較於其他地區仍然是較高的,而且在不同流行株下,死亡率也呈現明顯的地理區域差異,特別要注意的是,雲嘉南、北北基、宜花東地區在XBB.1.5病毒侵襲下,出現較高的死亡率。

COVID-19與非COVID-19宜花東死亡率均最高

另外,在六都與非六都之間的比較,觀察非六都與六都間不同病毒株的累積死亡率差異,都會發現非六都地區在三波流行波中死亡率都略高於六都,各年齡層死亡率也是非六都的死亡率高於六都,代表地理區域的不平等形十分明顯。

陳秀熙也指出,感染XBB.1.5之COVID-19死亡脆弱族群區域分佈不同,以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雲林縣、嘉義縣和台南市密度最高,而感染XBB.1.5中重症致死率地理區域分佈不同,以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最高,另外,非COVID-19死亡率地理區域分佈不同,同樣以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雲林縣、嘉義縣和台南市密度最高。

陳秀熙表示,無論COVID-19及非COVID-19死亡,非都會區皆比都會區高,意味後疫情城鄉健康不平等,因此,應加強非都會區醫療健康照護可近性、可用性和可負擔性。

美國非都會區的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持續上升,都會區則相反

此外,研究團隊中的林庭瑀博士亦舉美國新冠經驗為例,他指出,比較美國超額死亡大流行第一年及第二年的趨勢,結果顯示大都會超額死亡下降,(第一年24.0%→第二年17.1%),反觀非大都會的超額死增加(第一年20.2%→第二年21.9%)。

若進一步將美國九大區域中各縣市分為大都會區、中小型都會區和非都會區,可以發現大都會地區第二年超額死亡情形多低於第一年超額死亡,其中以中大西洋(第一年30.6%→第二年10.7%)、新英格蘭(第一年17.6%→第二年5.8%)及太平洋(第一年26.4%→第二年16.3%)下降趨勢最為明顯,再者,中小型都會和非都會第二年超額死亡多較第一年超額死亡嚴重,顯示非都會區可能隨著疫情持續造成超額死亡更為嚴重。

健康不平等可能導致疫情持續,或對疫情造成重大影響

台大公衛學院校友、醫師許辰陽則表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凸顯健康不平等,而健康不平等所造成的疾病傳染窩,不僅造成健康威脅也成為變異病毒株的來源,在疫情後如何減低健康不平等,建立全球病原病毒監測數據互惠共享平台,成為防治下一新興傳染病的關鍵。

他指出,由於傳染病多由發展中國家傳播,但運用其提供的病原資料所生產的疫苗以及新藥,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回饋至發展中國家,以新冠肺炎疫苗為例,目前南非僅40%完整施打疫苗。

此外,許辰陽也說,針對新興傳染病防疫所需的疫苗與新藥,其相對高昂的價格,也使中低收入國家難以負擔,而影響其發展病原監測網絡之意願。例如2007年H5N1大流行時,印尼個案數多,但因為疫苗價格太高,而拒絕提供研發疫苗所需的病毒株表示抗議。

因此,許辰陽指出,目前全球研議的大流行防治公約中,規劃由各製藥公司投入由疫苗與新藥獲利提撥1%運用於分配、管理、監測,並確保病原資料提供國家,得以互惠方式取得疫苗與新藥優先權等方法,以促進發展中國家投入病原監測警示網絡,並且於流行期間快速將疫苗與新藥研發所需病原資料提供製藥公司,以達到防治大流行之目的。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李問再戰陳雪生能沙漠開花? 賴清德投書外媒爭取國內外支持
柯文哲如何利用服貿「造浪」? 蔡壁如:召開國是會議討論「台灣利益」是什麼
香港與中國的距離愈來愈小 德國墨卡托智庫:香港特區護照恐失國際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