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不要怕學不會英文,怕就怕自己不好好學英文

作者:芬尼(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生,現為自由身英語導師和撰稿人)

半夜筆耕,寫到餓了,就會想吃。家裡沒什麼其他吃的,只有水果。而今晚我吃的是紫提。我討厭吃水果,尤其討厭吃紫提,但為了減低老年不幸患上大腸癌的風險,還是會勉強自己要吃一點水果。

作為一個(符合大部分人定義的)英語狂迷,其實我也很清楚,學英文不是大路娛樂。大部分人對學英文還是興趣缺缺的,甚至討厭學這語文。但工作需要、學業需要、移民要求,各為其因,還是要死死地氣的學。小孩尚能培養興趣,年紀大了,如果英語為你帶來的只有滿滿的挫敗感,你必然會對它心生厭惡。

我相信,沒有(或極少)人天生熱愛學任何一種語言。與生俱來的只是 inclination(傾向),也就是俗稱的天份;但缺乏培養,還是不能練出 acquired taste,這個英文短語,意思就是「養成的嗜好」。道理,就好像很少人天生愛喝酒一樣:喝酒和品酒,是要學的。

同樣,愛上學英文,不是能一朝一夕做到的事。權宜之計唯有是,騎一頭名叫勉強的牛,搵一頭名叫興趣的馬,縱然討厭英文,但還是勉強自己、逼自己讀,但同時候,積極尋求愛上學英文的方法。

說回討厭吃提子和討厭學英文的關係,其實培養學英文的習慣,與培養其他行為模式並無分別。人,總是會 react to(回應)賞罰的。而我逼自己吃提子的方法就是,成功吃一顆提子,就獎賞自己吃一顆(自己喜歡的)蝦餃;成功了,增加難度,成功吃兩顆,再獎賞自己吃一顆蝦餃,如此類推。

賞罰機制是古老的控制(manipulate)行為的機制,有心的同學,可以輕易運用在培養學習英文習慣上。

例子一(較辛苦):你是一個 aspiring(有志的)的雙語新聞工作者,喜歡用中文寫作,但討厭用英文寫作,那你可以讓自己先寫了一份英文稿,然後再讓自己寫一份自己擅長寫的中文稿,當是獎勵。

例子二(較輕鬆):你也可以在閱讀一篇文章後,看一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例子三:如果你喜歡用抄寫的方式學英文,但不喜歡用口把英文字讀出來學,你就逼自己先朗讀一小段,再獎勵自己用回自己熟悉的方式學,然後繼續將懲罰和獎勵梅花間竹的做。

當然,這樣的安排還是需要一點紀律的;而且這種獎勵,只能提供 ex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註腳1),長遠之計,要培養一個習慣,還是要嘗試愛上做這件事,也就是培養所謂的 in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人呢,總是比較喜歡做自己熟悉(familiar)的事情 (註腳2);但即便是不熟悉的事情,只要你願意硬著頭皮的做,還是會習慣,只要硬著頭皮做,終究還是會克服困難而適應過來的。不喜歡做一件事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其中涉及的困難教人退縮,心生怠惰。只要願意踏出小步(baby steps),困難克服了,也就很容易隨之而愛上做一件事。

所以有些人,鼓勵人要學英文,就要愛上英文,或許是不設實際的跳了太多步了;因為要愛上,還是要從不喜歡開始愛上起的;要培養愛,就要行動。

有些人覺得愛和不愛、有興趣和沒有,是天生的,後天不可能培養,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 M. Scott Peck(The Road Less Travelled 台灣譯名《心靈地圖-追求愛和與成長之路》的作者)講過一句說話:

“Love i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Love is as love does. Love is an act of will — namely, both an intention and an action. Will also implies choice. We do not have to love. We choose to love.”

「愛,是為了培育自己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展自己。愛,相等於因愛而做的事,愛是意志所作出的行動,所以既是一種意圖,也是一種行動。意志意味著選擇。我們不需愛,我們只需選擇愛。」

愛是一種選擇,一種行動,而非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愛上英語,計我話,就由行動開始吧!

關於採取培養好習慣的行動,英文裡還有一個字叫 Pre-commit(約略可譯作提前投入),意思就是你被生活中紛至沓來的誘惑沒頂前,頭腦清醒之際預先做好安排,逼自己縱使生活忙碌,還是會做你不大願意做的事。

外國有公司銷售這樣的服務:讓顧客以預繳方式預先購買水果蔬菜,然後安排每週或每月定期把蔬果送上門的服務,幫助不喜歡水果的人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這背後道理,和訂閱雜誌的道理是一樣的:提高你做一件事的方便程度,減低你因為「不便」而不做的惰性。

以本人為例,我也是 The Economist、亞洲週刊的忠實訂戶,以前訂過讀者文摘和時代雜誌。因為太過「忠實」,雜誌社甚至主動聯絡我說要送書(例如 SCMP,Young Post 和 Bloomberg Business Week)給我看,結果閱讀量又無意間意外地增加了。(不是有意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當其他(膚淺的)女人敗手袋、衣服、化妝品,我這個(有深度的女人)比她們還多出了一樣讓我年年敗家的物品,就是看不完的雜誌、報紙和書,也莫說不令人汗顏。)除了訂閱雜誌,外加訂閱電郵形式的 newsletter,每天都逼使我必須要閱讀,也因為每天都在閱讀頂尖的新聞報刊,讓我會繼續 aspire to write better,繼續仰慕和仿效比我厲害太多的作家、新聞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

這樣預先製造了環境,結果就是,根本我即使想躲懶不閱讀也不行。這樣逼使我自己閱讀的策略非常奏效,因為家裡空間有限,又害怕害蟲蛀,所以不得不定期讀完並清理家裡的雜誌,放棄不讀就只有白白把錢浪費了。訂閱的壓力,造就的就是長久以來培養的略讀(skim and scan)、快速看完文章和抓住重點(gist)的技巧。

諸位看官一定有聽過魯迅先生講的一句話:「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培養習慣和學習興趣,也是同樣道理,我們本來沒有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一件事情做得多了,也便變成了習慣、成了喜歡。

前陣子看到一句佛教說話這樣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教講的或許是前世的因,和今世的果。本人不昧佛,容許我大膽騎劫這句話。如果這裏說的因,就是沒有好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果,就是學不好英文。我們眾生,為什麼只會盲地衝著「學不好英文」這個結果感到害怕,而不是怕「培養不好學習習慣」這個因呢?

P. S. 寫到呢度,腦力都已消耗到腦部幾乎要 down 機了,真係好肚餓啊啊啊啊啊啊啊!難道距離睡眠,還有一個公仔麵嗎?(Is sleep one Cup Noodle away?)

P. P. S. 我真的太累了,不想將這個放在 drafts,反正應該沒有人那麼神心凌晨讀完這個的,就把稿擱在這裏,明天再編輯罷。大不了沒人看就再 post 過吧。


(1) 這一點是 moot point,即有爭議餘地的論點。英文有一句說話,叫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意思就是越對一件事熟悉,就越會討厭它。但也有很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我們傾向會喜歡我們覺得熟悉的事,選擇音樂如是,即使選擇伴侶,也傾向會選擇和我們父或母相似的對象(Think Freud!想想佛洛伊德老爺爺講過什麼罷!)。

(2) 外在動機是指個體行為未受到存在於行為本身的苦樂所影響,而是被行為以外的因素或獎懲所影響。



——————————-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各界專家及網友提供意見觀點的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