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關於發放「消費券」與「抵用券」的社會認知基模失調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對於國內產業所造成的重大衝擊,行政院會通過經濟內需型產業、農業、交通相關產業的紓困、輔導、復甦與振興方案,特別是將會等待疫情結束後,透過政府所提供的振興抵用券措施,以刺激國內市場消費。

基本上,2020年的「抵用券」和2009年的「消費券」,兩者之間倒頗有幾分神似之處,上一次發放消費券是在2009年,當時係為了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所產生的消費緊縮效應,馬政府決定發行每人3,600元消費專用券,並且透過特別預算共舉債新台幣858億元,不過,效益分析的專業研究卻也指出「消費券」的發行和使用,並沒有達到推動百工百業所該有的乘數效果。准此,先不去論斷各自時空條件的殊異環境,但是,難的是這項是從台灣經驗出發,並且有其縱貫發展的軌跡探索及其可能演進結果的近距離觀察,因此,最終的效益評估似乎也有朝不證自明的方向發展。

遠地不說,即使「抵用券」和「消費券」有其和本質、性質的分殊差異,但卻是忘記了過去曾經使用的那一方,依舊還是停留在不花白不花之當初「消費券」時期的認知基模,以此觀之,這一次發放「抵用券」的官方說貼,也不就能只是侷限於單純之『紓困』問題解決或『振興』任務中心的狹隘思維,更是要進一步地擴及到認知行為的概念範疇,以進行包括價值澄清、態度重整及其觀念模塑的配套作為。

畢竟,未能同步對一般民眾進行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那麼,從白吃午餐到道德危險、從眾行為、社會心理集叢等等所充斥弱化的心靈結構,所謂的「抵用券」抵掉的終究只是限縮於民眾逕自消費之於折抵現金的『個體節賸範疇』,而非是藉由差額消費、組合消費、連續消費、大量消費和樂於消費,藉以帶動紓困與振興的多重作用及其要被建構的『社會連帶範疇』,換言之,就在等待這一波冠狀病毒的灰飛煙滅之際,政府機關也要記取口罩之亂的歸因事由、應對手法和配套措施,畢竟,任何的官方說貼或文宣包裝,是要有站在民眾、廠商以及店家換位思考的必要,如此一來,扣緊發放振興抵用券一事,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事?可以紓困或振興到什麼程度?以及是否也會衍生出來那些衝擊影響?連帶地,『紓困』以及『振興』此一對的重大事件,又要如何嫁接在妥適的手段方法、合宜的切入時機、謹慎的財政風險及其避免因為發放規定的資訊不正確、不完整、不對稱所招致的社會怨懟效應。

總之,欣見念茲在茲的政府,願意嚴肅思索該項武漢起疫的善後難題,誠然,無論是『用兵一時』抑或是『決戰千里』,『謀定而後動』方屬上策,不需要為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流為枝微、片斷、討好、口實、話術的民粹統治,特別是這一次「抵用券」的發放對象如果還是如同過往般的全體公民,那麼,對於這群集體記憶猶新的「消費券們」,政府就不僅止於單純發放該項獲得免費好康的「抵用券們」,而是「消費券」以及「抵用券」背後所實有的社會認知基模失調,要如何被有效導引,藉此找出破解人性市場之於消費市場、經濟市場、內需市場、實體市場抑或是平台市場之間的供需失衡機轉。

最後,也因為民眾對於「抵用券」的使用,並不盡然是回歸到諸如紓困、復甦與振興之類的道德說詞,相反地,被突顯的乃是公民資格的福利待遇,這也使得該項「抵用券」的規劃作業,尤須審慎作為,畢竟,『怨嘸不怨有,加減再加碼』的社會認知基模依舊是「消費券」或「抵用券」的固守底線,更何況這一次不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消費券」,而是消費者自付現金折扣的「抵用券」,因此,社會大眾更會用放大鏡來檢視政府的相關策進作為。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