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和千禧一代年輕人為何討厭接電話?
「你好,這裏是亞斯明·盧福(Yasmin Rufo)的語音信箱。請不要留言,因為我不會聽,也不會給你回電。」
不幸的是,這不是我的接聽留言,但我和大多數Z世代和千禧一代都希望是這樣。絕對希望。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18至34歲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從不接聽外來電話。受訪者說,如果他們不認識這個號碼,就會忽略鈴聲,通過傳訊息回復或上網搜索。
英國主要物價比較網站之一的「Uswitch」網站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還發現,在18到34歲的人群中,近七成人更喜歡傳訊息而不是打電話。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打電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的父母十幾歲時就因為走廊裏的座機和兄弟姐妹吵得不可開交,並讓全家人都聽到他們的對話。
相比之下,我的青少年時代則是在傳簡訊中度過的。
從我13歲生日收到粉紅色的翻蓋諾基亞手機開始,我就沉迷於傳簡訊。
我每晚放學後,都會給朋友傳160個字元的簡訊,刪除不必要的空格和元音,直到簡訊變成雜亂無章的輔音,連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也很難破譯。
畢竟,一條簡訊要花費10便士,我不可能寫到161個字。
2009年,用手機打電話是要花很多錢的。
我父母查看我的每月電話賬單時會提醒我說:「我們給你這部手機不是讓你整晚和朋友閒聊的。」
就這樣,一代傳訊息的用戶誕生了:手機只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座機則是用來與祖父母偶爾通話。
心理學家埃琳娜·圖洛尼(Elena Touroni)博士解釋,由於年輕人沒有養成講電話的習慣,「現在感覺很奇怪,因為這不是常態」。
這可能會讓年輕人在手機鈴聲響起時,又或者手機熒幕亮起時(35歲以下的人都不會有響亮的鈴聲),產生最壞的恐懼。
「Uswitch」網站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年輕人認為突如其來的來電意味著壞消息。
心理治療師埃洛伊斯·斯金納(Eloise Skinner)解釋說,對電話的焦慮來自於「對壞事的聯想,一種不祥預感或恐懼感」。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工作時間越來越難以預測,我們打電話給朋友閒聊的時間越來越少。於是,打電話就留給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消息,而這些消息往往可能是複雜而難以應付的。」
「正是如此。」26歲的傑克·朗利(Jack Longley)說,他從不回復陌生號碼,因為「不是騙子就是銷售員」。
「與其篩選出哪些是合法來電,還不如直接忽略掉這些電話。」
但不打電話並不代表年輕人不與朋友聯繫。我們的聊天群組一天到晚都是無聊的消息、迷因(memes,或譯梗圖)、八卦,最近還有語音(voice note)。
現在許多對話都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尤其是在Instagram和Snapchat上,在傳送文字的同時,還能方便地發送圖片和迷因。
儘管我們都同意打電話是大忌,但語音的使用卻讓年輕一代產生分歧。
在「Uswitch」網站的調查中,37%的18到34歲受訪者表示,語音是他們的交流的首選。相比之下,只有1%的35至54歲人士喜歡語音而不是打電話。
19歲的學生蘇西·瓊斯(Susie Jones)說:「語音就像在電話上說話一樣,但效果更好。你會得到聽到朋友聲音的好處,但沒有壓力,是一種更有禮貌的交流方式。」
但對我來說,聽朋友在五分鐘用語音講述他們的近況,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們會跑題,每兩個字都是「好像」或「嗯」,而整個故事根本就可以用幾條訊息講完。
傳訊息和語音都能讓年輕人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與對話,讓他們做出更周到、更深思熟慮的回答。
工作上的電話恐懼症
但是,個人生活中的「電話恐懼症」會不會影響你的工作?
31歲的亨利·尼爾森·庫斯(Henry Nelson-Case)是一位律師和內容創作者,他的一系列「不知所措的千禧一代」影片,讓人痛苦得有共鳴,其中包括發送電郵給全公司時的焦慮、禮貌地拒絕加班,當然還有員工為逃避電話而不擇手段。
他說,「實時對話、潛在的尷尬、沒有答案,以及要立即回應的壓力 ,都帶來焦慮」,讓他討厭打電話。
對此,圖洛尼博士解釋說:「打電話更加赤裸,需要更高水平的親密關係,而傳訊息就比較疏離,可以讓你不感到脆弱而建立聯繫。」
27歲的律師鄧賈·雷利克(Dunja Relic)說,她對工作電話敬而遠之,因為「這些電話可能會浪費時間,讓你的工作進度變慢」。
心理治療師斯金納將其描述為"這本來可以是一封電郵」的情緒。
「我們對時間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給別人打電話需要接收者暫停一天的工作,專心致志地交談。這對於同時在處理很多事情的人來說,很難做到。」
64歲的企業老闆詹姆斯·霍爾頓(James Holton)說,他的年輕員工很少回復電話,「要麼默認留言說他們很忙,要麼把我的號碼放在轉接電話上,所以電話永遠打不通」。
「他們總是有借口,最常見的借口是我的手機是靜音的,所以我沒看到,然後忘記稍後回電了。」
他說,在注意到「明顯的溝通鴻溝」後,他不得不作出調整,「如果員工更喜歡傳訊息,那麼我有責任尊重他們的選擇」。
但是,隨著人們對非語言溝通的偏好和在家工作的趨勢,我們是否正在失去進行計劃外和非正式對話的能力?
斯金納預測,如果當前趨勢持續,「我們可能會失去一種親密感或聯繫感」。
她續說:「當我們口頭交流,我們會在情感、專業或個人方面感到更加一致。這種聯繫可以會帶來更大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工作方面。」
25歲的超市區域經理西亞拉·布羅迪(Ciara Brodie)逆潮流而動,她說她「喜歡並感激工作中的前輩給我打電話」。
她說:「這比傳訊息更貼心,因為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所以你真的知道你的經理很重視你的意見」。
她尤其喜歡在家工作時與同事通電話,因為「在家工作可能很孤獨,所以保持聯繫很好」。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種新的溝通趨勢進一步證明了我們是「玻璃心世代」(generation snowflake),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相反,這是一種適應。毫無疑問,25年前,人們還在抵制從傳真到電郵的轉變,但這種變化使溝通效率大大提高。
也許現在是時候認識文字的力量了,就像我們在1990年代拋棄傳真機一樣,我們可以在2024年將可怕的電話拋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