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纏綿像戀人的吻

中國時報【☉焦桐】 很久沒和人共享竹塹餅了。雖不常吃,卻愛它的質感、氣味,和顏色;輕淡的甜蜜含蓄著輕淡的鹹,鬆,軟,香,那滋味在口舌之間,纏綿,深情,像戀人的吻。 三叔愛美食,大概覺得我像餓狼轉世,也許差堪造就,聊天時詫異我不識竹塹餅,立刻說走,去新竹城隍廟。驅車來到北門街城隍廟旁「新復珍餅店」,買了一盒竹塹餅賞我。 竹塹餅是一種傳統漢餅,乃日據時期台灣女子的創意品牌,發祥地就在新復珍。創立人吳張換女士在城隍廟前擺攤賣發糕、紅龜粿、肉粽,利用肉粽的餡料創作肉餅,大受歡迎,傳承幾代後以新竹舊稱「竹塹」命名。 其內餡包含油蔥、冬瓜糖,十分飽滿,飽滿欲露,甜中帶鹹,味道十分繁複。油酥餅皮密集著白芝麻,口感鬆酥。製作工序:攪拌豬肉、紅蔥頭等材料,切割;?皮;包餡;壓模成形;烘焙。 台灣超過百年的老店不算多,我讀《台灣伴手禮老字號》,知道新復珍的創業故事。早年的社會較貧困,一般家庭沒能力買餅,往往要等節慶才吃得到,因此一度流傳著順口溜:「有強健的腳,才能攀登倒吊嶺;有真大的福氣,才能吃到竹塹餅」。 傳統漢餅是很體面的伴手禮,結婚喜慶的重要配角;好像連神明也愛吃,台灣人拜拜總是需要它。城隍廟可謂新竹小吃的集中地,廟宇被小吃攤圍繞,形成非常紅火的商圈,很多人進香出來,吃炒米粉喝貢丸湯,順便買了竹塹餅、水蒸蛋糕當伴手禮。 竹塹餅之所以迷人,豬油在裡面承擔了重要任務。漢人祖祖輩輩都使用豬油烹飪,諸如水油、板油、網油、皮油等等,豬油已成為漢人的味覺基因;生活中並自成豬油美學:豬油拌飯,豬油拌麵,肉燥飯,焢肉飯……。 人類的基本味覺至少包括:酸、甜、苦、辣、鹹、鮮、麻,和脂肪味,炸物和巧克力之所以魅人,有很大部分是脂味在起作用。豬油連接著我們對農業社會的想像,較老實製作食物的年代。小時候,媽媽總是買回肥肉,直接下鍋加熱榨出油,所有菜餚的煎炒皆用那自製的油,此為乾式榨油法;英國人則採溼式榨油法,肥肉在水中煮沸,油脂會浮在水面,冷卻後即可撈出。 西食東漸後,國人誤信蠻夷的食油習慣,家庭多改用植物油、基因改造油,辜負了豬油的美味和健康功能。 竹塹餅很適合搭配茶或黑咖啡。老雪花齋的呂老闆有一套吃餅哲學:先喝兩口溫茶潤潤喉,再將餅剝開咬一小口,咀嚼後喝口茶吞下去,這時不要張嘴,慢慢吸氣,感受餅的香氣;說過程「是一種陶冶,一種修養」。 世人多愛吃餅,不見得就是修養;夏目漱石就酷嗜餅乾,一吃餅乾就停不下來。朋友們知道,也常送他甜點吃。他的妻子顧慮花生糖有害腸胃,總是藏在隱密處,漱石也總是有辦法翻箱倒櫃找出來偷吃。 年紀越大,越容易讓食物牽動心情,許多往事許多人,竟和食物緊密相連。焦妻跟她三叔的感情特別好,如今他們二人相繼辭世。很久沒和人共享竹塹餅了。雖不常吃,卻愛它的質感、氣味,和顏色;輕淡的甜蜜含蓄著輕淡的鹹,鬆,軟,香,那滋味在口舌之間,纏綿,深情,像戀人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