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排放被高估

工商時報【康彰榮】 中國大陸過去30年積極為經濟成長衝刺,卻引來能源大量消耗和環境嚴重破壞的批評。近年中國政府注意到經濟和環保平衡發展的重要性,並融入國際社會的強制減排工作。而根據權威學術機構的研究,中國碳排放總量比先前估計低約10%至15%,13年間被高估106億噸,顯示中國減排有所成效。 據界面新聞報導,能源消費「造就」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使其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然而,中國的碳排放真如外界預期的那麼大嗎? 來自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清華大學等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對中國碳排放研究的最新進展:中國碳排放總量比先前估計低約10%∼15%,重新核算後的中國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間比原先估計少106億噸,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具有強制減排義務的西方發達國家自1994年以來實際減排量的近100倍。 這項研究首次核算出基於實測數據的中國碳排放清單,其核算的碳排放數值可報告、可測量、可核證,是全球第一套基於同行評議和實測的發展中國家碳排放核算清單。 碳排放清單是全球變化模擬、氣候模型構建、制定各國減排政策和國際談判的基礎。該報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博士劉竹指出,當前全球和各國碳排放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計數據進行估算,碳排放數據發布機構包括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全球排放數據庫等機構。 煤與水泥排放因子被高估 劉竹指出,中國碳排放數據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和政府機構發布,其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估計。 自2011年起,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清華大學等合作開展針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統計了中國所有行業部門化石能源燃燒的碳排放及水泥生產過程的碳排放,覆蓋了中國99%的能源消費量,不僅重新核算中國能源消費量,更得出了相對準確的中國各能源類型的排放因子。 科學家們發現,中國油品和燃氣類的排放因子與IPCC推薦值相近,但煤的排放因子比IPCC推薦值低45%。另一項被高估的排放則是水泥生產過程中的排放。水泥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比基於IPCC推薦值的計算低40%左右。 中科院上海高等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魏偉表示,中國的煤炭中灰分較高,含碳量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本研究實測中國煤平均含碳量為54%,但IPCC默認值為75%。這也意味著中國煤炭並沒有排放那麼多二氧化碳。 排放增速10年下降30% 與之相呼應的是,上個月由英國、中國、美國和印度專家合作完成的報告顯示,儘管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仍在增長,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來已穩步下降了大約30%,2014年增速甚至放緩至接近於零,並且中國的發電廠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劉竹指出,上述研究的發現,的確會有非常顯著的全球性影響,因為中國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總排放量。如果按中國減少了15%的碳排放量來看,全球的碳排放就相應減少了5%。 不過,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雷伊接受BBC採訪時說:「毫無疑問,這項研究能夠證明中國此前的碳排放確實被高估了,但卻沒有影響全球排放量的變化。這只意味著中國的減排工作確實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