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不會傳染 是免疫疾病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發炎性皮膚疾病, 30%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它的盛行率在台灣約 0.19%,男性略高於女性,又稱牛皮癬,最常發病的年齡介於 20歲到 30歲之間和 60歲左右,乾癬並非傳染病,但民眾對於乾癬的不當認知,造成患者在社交、休閒活動和精神上的困擾,最新的資料顯示, 1/2至 2/3的乾癬患者會伴隨著代謝症候、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衛福部基隆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趙尹慈表示,目前導致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理論傾向遺傳、免疫及環境因素等,如某些病毒細菌感染,例鏈球菌、愛滋病感染者會引發及惡化乾癬,另壓力、睡眠不足、熬夜、摩擦、搔抓、外傷、曬傷、燙傷,藥物、酒精、抽菸等,都是惡化乾癬的因素,乾癬大致上的類型有水滴狀、斑塊狀、全身膿包、手腳膿包、全身紅皮膚型及反轉型。
乾癬性關節炎也有以下幾種:遠端指關節炎型、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破壞型關節炎、脊椎型,至於那一類型的乾癬會演變成關節炎,目前尚無定論,特殊的是,有皮膚疾病的 35%至 59%患者伴隨有指甲病變。
趙尹慈指出,治療方面大致上分為局部用藥、口服用藥、光化學療法和生物制劑等,用藥以疾病的輕重度來選擇,輕度關節病變的患者可用非類固醇止痛藥,輕度皮膚治療可用外用維生素 D及衍生物、外用維生素 A酸、焦油、局部類固醇、保濕劑等,中重度則選擇加用磺胺劑、甲氯喋吩、環孢靈素、口服維生素 A酸等全身性藥物。
趙尹慈指出, 2000年陸續發現細胞激素 IL12、 IL23、 IL17A和造成乾癬的身體組織發炎反應和自體免疫反應的相關性,在 2010年更肯定了 IL17在乾癬的角色,因此研發抑制 IL17的單株抗體來治療中至重度牛皮癬 。
趙尹慈指出,目前生物制劑應用在乾廯方面,台灣有 5種藥物分別為:恩博、復邁、喜達諾 、可善挺 (抑制 IL17的單株抗體)、 Ixekizumab(台灣臨床研究中),根據臨床實驗顯示,以抑制細胞激素 17治療乾癬、施打 12週後以乾癬嚴重度評估分數, 75%得以改善高達 86.6%而持續至數年,至於副作用,極少為感冒症狀和頭痛等,因此生物制劑是治療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一大突破,具有療效顯著、藥效快、療效長且耐受性良好的特點,效能遠遠超過傳統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