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須調整利率 因應通縮可能

工商時報【記者康彰榮╱綜合報導】 面對經濟放緩、通縮壓力增大,中國人民銀行釋出降息的風向球。人行主辦的金融時報昨(26)日刊文指稱,貨幣政策要維持流動性的適度充裕,下一階段,為應對通縮的可能,人行應對法定存準率、基準利率等傳統工具進行適時、適度調整,保持適度的流動性。 大陸近期經濟數據不佳,1月份的官方製造業PMI為49.8,為2012年10月首度跌破50榮枯線;1月進出口大幅滑落,出口年減3.3%,進口年減19.9%,均遠遜於市場預期。另外,1月CPI年增0.8%,為逾5年來新低,PPI年減4.3%,為連續35個月負成長。 上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持續放緩,而通縮壓力則加大,外界呼籲人行降息的聲浪不斷高漲,多家大陸本土和國際投資機構也紛紛預測,人行可能在第1季就會再次降息。 金融時報昨刊登由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詹向陽撰寫的「當前形勢下對貨幣金融政策的建議」。文章指出,多項監管新規已明顯抑制了商業銀的貸款能力和意願,監管政策要為商業銀行適度鬆綁,推出調動商業銀行存款和貸款積極性的政策措施。 文章指出:「在政策導向上,我們一度錯誤地認為低利率才是『扶貧』,下一階段,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抓緊建立健全基準利率體系與同業協調利率機制,平抑利率市場化過渡時期內的過度競爭。」 文章還指出,目前,大陸國內影子銀行體量巨大,據估算,社會資金的近一半游離於銀行之外。由於監管不到位等原因,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價格長期居高不下,並且有相當部分資金並沒有直接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房地產、股市等領域,大大削弱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文章稱,鑒於此,應統一對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機構的監管政策,將非銀行支付機構、民間資本等影子銀行納入監管,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避免對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過度進入,擠占實體經濟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