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融入美國社會嗎?上一次餐桌就知道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Peki/大齡女子的海外生活觀察室

身為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工作 10 年後才隻身來到美國職場打拼的大齡女子,語言和文化融入對我來說是初來時適應上最辛苦的部份;而其中,半正式場合的職場餐敘,幾乎像是等級最高的臨場測驗。

由於以前在台灣生活沒有太多說英文的環境,剛來美國跟別人溝通時,用語既不熟練,講話也沒有自信,出門辦事、買東西遇到的服務人員口音、語速完全無法跟上,一開始連去餐廳點餐壓力都很大。

雖然也知道待的時間變長,對於用語和時事話題也會越來越熟悉,但其實作為外國人,多數時候還是僅能把心力集中於對應工作需求──畢竟不是在美國求學成長,同事如果談到了足球比賽、電影、政治這類的話題,甚至是經典老歌、感恩節回憶等具有一一定「文化門檻」的內容,我還真只能在一旁陪笑。

因此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對我來說最辛苦的時刻,不是跟同事開會、不是租房子搬家,而是跟老闆的晚餐飯局。雖然近期因疫情關係暫時沒有這樣的情境,但回想來美工作至今,這仍是我覺得自己還需加強的重要功課,這篇就來分享一下這些經驗當中得出的心得。

只有重要人物或特殊活動,才會約「晚餐」飯局

美國人重視私人時間以及家庭活動,再加上土地廣大,通勤耗時,因此美國公司交流活動大多辦在上班時間,像是聖誕餐會、酒會、家庭日便較常辦在中午或下午,少有晚餐飯局;也因此,一旦有晚餐邀約,就是有重要人物或是特殊意義的活動。

來到美國至今,有過幾次和 CFO、CHRO、或其它國家子公司 CEO 的小型晚餐餐敘經驗。第一次聚餐完我就驚覺,跟主管或遠道而來的管理者 5、6 個人一起的小飯局,完全是在考驗異鄉人的語言程度和文化融入。

我一開始很天真的想說,反正我在台灣也很常因工作關係跟公司經營者、高階主管餐敘,只是講中文換成講英文,聊聊工作沒什麼大問題。但第一次實際到了現場才覺得,怎麼大家講話的語速、用詞以及內容都變得難以跟上,直到餐敘結束在停車場與主管們道別,坐進自己車上時,才得以鬆一口氣。

交流重點在於瞭解對方處事態度,而非私人情報

會特別邀約的半正式餐敘,重點其實是交流。由於參與的重要人物都是比較不熟識的角色(新任管理者或遠道而來的高階主管),因此對話的內容不會聊很私人的事情,不太會詢問對方家庭成員或是與他個人有關的資訊,甚至工作上的問題也不見得會在用餐時討論。

整體的交談比較像在過程中讓重要人物認識自己的一些特質,也讓我們在比較輕鬆的對談中瞭解重要人物的處事作風、也藉由用餐過程建立互動的印象,讓未來能以較自在的態度維繫後續工作關係。見面三分情這句話,在美國也適用。

外國人想要自信表達,必須準備話題

餐敘場合不像一般的工作會議,討論的項目都會預先明列;在半正式場合,話題多元,語速、連音狂飆,老美的玩笑話跟俚語也特別多,臨場反應雖然重要,但仍有一些話題是可以提前做點準備的。

我自己會視參與人員而預想一下可能可以聊的主題。如果是已熟識的主管,可以關心一下對方近期的工作活動或新消息,或是就之前聊過的話題再延伸問個近況,像是如果知道對方要外派到其它工作地點,就可以詢問何時要搬或準備如何。

若是遠道而來的出差的主管,可以詢問他們的出差行程並推薦一些附近的美食或景點,也可以分享近期發生的重大新聞或是業界消息,簡單開個頭,再把話題丟給他們,美國人無意外的話絕對會跟你分享他的個人意見。

真的沒有特殊的話題時,聊聊假日活動休閑也可以讓氣氛變得輕鬆。有次一位同事知道席間有位高級主管是個 PS4 迷,開頭問起了近期在玩哪款遊戲,現場氛氣瞬間升溫,光是這個話題就足足討論了 20 分鐘。

美國人的「誇張稱讚法」從小就開始培養

我剛來時發現,美國人也有分正式對外場合的漂亮場面話,跟私下率性不拘小節的垃圾話。別以為只有亞洲人才會拍主管、同事馬屁,美國人真的要讓他們說出稱讚的話,那可是誇飾法用到了極致。

「我從來沒有遇到這麼大氣、聰明又體敘部屬的主管,我好幸運」、「能參與這個專案團隊並且遇到你們這些棒到不可置信的夥件,是我有生以來最棒的決定」⋯⋯

這些不用錢的場面話總是不經意的會在氣氛還未熱絡、或是餐敘即將結束時出現,沒錯,美國人總是可以在半正式的場合中,以極度自然的情況下講出肉麻的職場情話。

有次我跟一位熟識的美國同事聊到為何他們總是能用強烈的用語表達他們的情緒或意見時,她一臉茫然的回說,「那有很強烈嗎?我爸從小就對我說,我是這個世界上他最喜歡的人了。」

上餐館至少要會點菜跟點酒

人際交流除了最表面的話題之外,餐敘中的其他細節也很重要。通常高階主管餐敘選的餐廳都不會太差,在等待大家到齊時會先在旁邊的吧檯(或座位上)先來一杯雞尾酒或餐前酒,一邊和已經先到的主管或同事聊聊。等到人到齊酒先喝一輪後正式入座,服務生才會提供菜單。

餐廳的侍酒人員和服務生都會介紹酒跟今日餐點,而點餐時通常都會還會依菜單不同詢問,沾醬是否分開裝盤、附餐選擇是什麼、今天有特殊食材是否要試試等等⋯⋯。

由於美國有些餐點名稱可能是西班牙語或是義大利語,以前根本沒有聽過,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完服務生用超快的語速講了將近 2 分鐘的餐點介紹後,大腦完全無法運作的窘境。

另一個用餐時的重點就是點酒,可能是從小用餐就有這個習慣,正式場合通常一入座先點酒或飲料是基本流程,我老美同事們對基本的葡萄酒、雞尾酒都有各自喜好,常常不用看酒單就會直接點酒。

因此最好還是能對酒類有點基本認識,來海景餐廳預期會選用海鮮類的主菜時,至少懂得幾個白酒的種類;如果是選用牛排,在服務生詢問要 Merlot 還是 Cab 時,也才不至於答不出來。

不放過任何機會,抓緊機會自我表現

前面提到半正式場合的餐敘目的是為了讓主管同事們能在輕鬆的環境下,瞭解自己的特質。那麼要如何將自己想展現的特點,在用餐期間傳達出來呢?

這讓我想起剛來美國上了一個證照課程,常以 " Elevator Speech " 的概念讓學生們發言,就是用極短的時間帶出你想表達給特定對象的重點,可以用在自我介紹、創意推銷、意見表達等,可見美國人在培養「表達」這件事上,其實從學校就開始。

在半正式的場合中,他們從小訓練的能力真的是展現得淋漓盡致,話題總是能不經意帶到一些績效,再不著痕經的把自己的功勞帶入:前面兩句先表示這個專案已經順利完成、收獲了怎樣的成績,後面玩笑話說了一句「我終於可以早點下班了,誰叫我責任感這麼重」;或是當說完這個案子近期可以結案了,「對方的主管一直說跟我合作很愉快,希望能來拜訪我們。」

飯桌上的玩笑可能被一笑置之,但抱怨絕對會被記得

餐敘總是會比較輕鬆的聊起一些同事間發生的趣事或是了近期的消息,但可別在半開玩笑的抱怨客戶或是抱怨工作太忙。職場餐敘絕非好同事私底下聚會,你在餐敘上的談話,往往會被主管視作是想跟他們陳述的意見。

我就遇過就有位主管在餐敘後私下向我詢問,「那個抱怨工作太多的同事,真的那麼忙嗎?」半正式場合的餐敘,其實只是「氣氛比較輕鬆,且有食物的工作場合」罷了。

美國職場的學習,如今仍是進行式

年關將盡,回想過去這段期間在美國職場的自我表現,深感 2020 年實在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雖然環境艱難,但也很幸運地在疫情影響下,作為異鄉人的自己,還能繼續在工作中發揮所長。此外,不論是工作上的應對、跟同事的互動到餐敘,也都從一開始的緊張不安,到現在有經驗後較為坦然熟練。

當然未來若想要更融入美國職場,我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獲得一些有趣的觀察和珍貴的經驗。最後,就用我的美國同事的自我鼓勵方式──拍拍自己,然後對自己說:" Good Job! " 來肯定自己這段期間的努力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文化適應度」隨堂考:美國職場的半正式餐敘,各種眉角不容小覷》,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美國人常覺得亞洲人無趣、害羞或者無禮?

總是「不好意思」說話?小心被美國同事邊緣化──「直接的話委婉說」,美國商務社交技巧

作者簡介:

Peki,土生土長台灣女子,打滾台灣人資、專案職場十多年後,一次自我探索的旅行,意外開啟在跨國軟體公司美國總部的人資職涯。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