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零時差:莎士比亞生日快樂!/人物速寫

全球零時差:莎士比亞生日快樂!/人物速寫

八個問題,揭露你不知道的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令人望塵莫及。全球各地總有許多國家每年搬演他的作品。即使莎士比亞在戲劇界及文學界的分量如此之重,但是關於他的流言八卦也從沒停止──歷史上真的有莎士比亞這個人嗎?他是同性戀嗎?他有抽大麻?透過以下八個問題,從另一個有趣角度來認識莎士比亞。

Q1. 「莎士比亞」只是筆名?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據史料記載,莎士比亞確有其人,但此「莎士比亞」真的是彼「莎士比亞」嗎?莎士比亞逝世以來,不斷有人認為「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可能只是筆名,或者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其實完全出自他人之手,於是開始猜測作者的真實身分究竟是誰,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答案,進一步認為同時期的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愛德華.德維爾(Edward de Vere)或法蘭西斯.培根(Sir Francis Bacon)才是莎士比亞的真實身分。然而,這個假設若為真,究竟為什麼這些當代知名的作家要用另一個名字來寫作?至今仍沒有明確的史料可以證實這些說法是正確的。曾拍攝電影《明天過後》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有部作品《莎士比亞的秘密》Anonymous即是以此題材為背景。

Q2. 莎士比亞是同性戀?

後世對莎士比亞最常見的八卦之一,就是關於性取向的猜測。《十四行詩》的前一百廿六首是莎士比亞寫來獻給一位年輕的貴族男性,內容曖昧隱晦,有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男性器官的暗示,讓人頗有遐想空間。例如,在第廿首裡,莎士比亞大讚男子的美貌,中後段詩行基本上的意思就是:上帝為什麼要多給你生了一根,讓我沒有辦法好好愛你,但既然造化造你是為了女人歡愉,讓他們享有你的身體,讓我擁有你的愛吧!但這看起來,男子吸引莎士比亞似乎是外貌,而非身體。此外,許多莎劇如《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情節安排帶有模糊性別分界的力量,人物心理也隱隱藏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性向曖昧,許多當代學者由此指出莎士比亞對於同性的愛戀,試圖透過精神分析等研究方法,來推論他可能的同性戀傾向。關於這點,目前仍沒有權威研究足以證明。

然而,莎士比亞其實十八歲的時候,就娶了有孕在身的老婆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沒錯!剛好跟那位好萊塢女星同姓名),而且一共生了三個小孩,雖然就現代的觀點來說,結婚和生子似乎也未必一定能打破同志的傳言。所以真相到底為何,可能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Q3. 莎士比亞的劇本是抄襲的?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端看「抄襲」要怎麼定義,嚴格說起來,比較算是「改編」。大部分莎士比亞戲劇的故事情節都不是他自己想到的,而是改編自古典或當代劇本或其他文學作品。例如,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作品深受古羅馬喜劇影響,他的第一個喜劇《錯誤的喜劇》Comedy of Errors就是根據古羅馬劇作家普勞圖斯(Plautus)的喜劇《孿生兄弟》Menaechmi改編的,情節大同小異,只在某些橋段略作更動;《威尼斯商人》裡的「選盒娶妻」和「一磅肉」橋段是源自於義大利故事集《笨蛋》Il Pecorone,最後審判景的靈感則來自於希爾維(Alexander Silvayn)的《雄辯家》The Orator。 一些歷史劇的取材就更直接了,《安東尼與克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和《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就是從古希臘羅馬作家普魯達克(Plutarch)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發展而來。當然,以上幾乎都不是當時的劇作,所以還可稱為「改編」,不過莎劇中有些素材是「略作參考」和「稍微挪用」當代劇作家的作品,那時並沒有著作權的觀念,但以今日的標準來看,可能就真的會被告到死了。

Q4. 莎士比亞到底寫了幾部劇本?

事實上,這個問題在學界爭論已久,大家普遍熟知的莎士比亞劇本約有卅八齣,但有些並非出於莎翁一人之手,而是與其他作家共同創作,目前比較確定的有:歷史劇《亨利八世》Henry VIII和《兩貴親》The Two Noble Kinsmen是跟約翰.弗萊徹(John Fletcher )合寫完成,另有一傳聞指出《結局好萬事好》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是和同期劇作家湯瑪斯.米德頓(Thomas Middleton)共同創作。若加上如今已佚失的戲《卡丹紐》Cardenio和 《愛得其所》Love's Labour's Won,就是四十齣。此外,另有些劇本疑見有莎士比亞的創作風格,被認為可能是其劇作之一,如《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和《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等。當時的劇本都不是拿來閱讀或研究的,而是寫來演的,以現代的說法就是完全的「商業導向」。因為當時製作書本相當昂貴,所以莎士比亞的劇本在他生前並未出版,而是死後才由友人幫忙出版。

這堆劇本中,最為人熟知也最常被搬演的是《哈姆雷特》Hamlet,同時也是莎劇中最長的劇本,共有四千零四十二行;莎劇中最短的則是《錯誤的喜劇》,共有一千七百八十七行。莎劇最常被拿來引用的詩句,就是《哈姆雷特》中耳熟能詳的「要生存,或不要生存,這才是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此外,據統計指出,所有莎劇裡最常出現的字前四名分別是:愛(love)、我(I)、血(blood)、恨(hate)。

Q5. 莎劇為何總是文藝腔?

語言常是一般學生或演員進入莎劇的隔閡,畢竟不是現代英文。很多人認為莎劇是用古英文寫成,其實不然。莎劇所用的語言是近代英文的雛型,所以在英語語言和文學的學習上被奉為經典,也常是英美各中學的語文教材。莎士比亞偶爾會自創新字,不少仍沿用至今,如addiction、lacklustre、priceless、mountaineer等。

莎劇很多部分不是用白話文,而是以「無韻詩」(blank verse)來書寫,也就是說行尾不一定押韻。格律則是使用「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每行音節讀起來的感覺是「輕重輕重輕重輕重輕重」。莎士比亞也常打破一般句型結構,更換語句順序,有時是為了強調某些關鍵字,有時是為了符合格律,有時可能只是覺得好玩,想給聽覺來點新鮮感。

當莎劇轉譯成中文時,常存在的問題就是古典劇本文詞和現代舞台語彙兩者之間的平衡,拿捏不妥就會流失搬演價值,因此如何同時確切表達文意、符合詩句音律、掌握語言雙關、揣摩人物語氣,對翻譯莎劇來說是非常關鍵且困難的。更重要的是,譯本必須考慮表演的可能性,至今台灣已發行諸多莎劇譯本,目前以方平和彭鏡禧的譯本最常被劇團或學校拿來搬演。

Q6. 聽說莎士比亞大麻抽很兇?

曾有學者懷疑,大麻可能在莎翁創作生涯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很有可能利用大麻來維持源源不絕的靈感,這主要是因為在《十四行詩》裡曾出現「大麻」(noted weed)等相關字眼,以及暗示抽大麻過後的神遊感(a journey in his head)。另外,更有學者宣稱,自己曾在莎士比亞的花園裡發現一些可疑的蛛絲馬跡,請求開棺化驗莎士比亞的骨灰、毛髮等相關物證,甚至認為他的死因可能與此有關!但事實究竟為何,仍不得而知。

Q7. 莎士比亞在當時很火紅嗎?

是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當時就非常親民,得到觀眾熱烈回響。其實單就情節來看,每部莎劇的駭俗程度都跟現在的電視八點檔不相上下,悲劇處處可見仇恨、血腥、暴力,喜劇盡是充滿扮裝遊戲、性別混亂、身分錯認等類似現代的KUSO,字裡行間更是充滿髒話和性暗示,三不五時還會出現對於當時政治情況和社會時事的影射或諷刺。除了這些情節鋪陳以外,角色的深度刻畫及戲劇結構的紮實建立在在看出莎翁精湛的戲劇技巧,讓許多戲劇同行紛紛讚嘆不已,因此莎士比亞可說是既可讓外行人看熱鬧又可讓內行人看門道的戲劇奇葩。連當時的評論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都不禁滿懷怨懟地表示,這隻「扶搖直上的烏鴉」(upstart crow)搶走了眾劇作家的丰采,儼然成為撼動當時戲劇界的「莎風景」(Shake-scene)。

Q8. 莎士比亞是怎麼死的?

莎士比亞死於一六一六年,享年五十二歲。關於死因,眾說紛紜,大部分的說法是病死的,至今仍未有定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墓碑上所鎸刻的這一段耐人尋味的碑文:
朋友,看在耶穌的份上,
請勿挖掘此處墳墓。
保此墓碑者,祝福將臨,
動我骨骸者,不得好死。

想跟莎翁更熟?看這邊!各地莎士比亞專屬劇院、藝術節與研究單位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位於英國倫敦的「環球劇院」可說是最著名的莎劇專屬舞台,最初由莎士比亞所屬的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劇團所建,卻在一六一三年被大火燒毀。現今的環球劇院乃於一九九七年重建而成,保有莎士比亞時期三面式舞台的原貌。展演劇目以莎劇為主,但不限於莎劇。臺灣豫劇團的《約/束》(改編自《威尼斯商人》)曾受邀示範演出。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 )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是世界最知名的莎劇團體,位於莎翁故居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有「皇家莎士比亞劇院」(The 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和「天鵝劇院」(The Swan Theatre)兩個展演場地。歷年來的製作內容十分多元,除了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莎劇及同時期的其他作品外,也搬演許多現代劇作,包括當代劇場先驅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驚世之作《馬哈.薩德》Marat/Sade,以及去年於東尼獎贏得四項大獎的音樂劇《瑪蒂達》Matilda。

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

此戲劇節是美國最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節,位於奧勒岡州,每年的演出季約為二月至十月,共有十一齣戲,大約有一半以上是莎劇,作品常結合當代美國文化,以探索普世的人文價值為目標。

莎士比亞在中央公園(Shakespeare in the Park)

每年夏天大約六月至八月期間,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戶外半圓形劇場裡,會搬演兩齣莎劇。卡司中常會有大明星,而且入場券是免費,必須當天排隊領票,所以每到了演出季,就可以看到中央公園裡大排長龍的盛況。梅莉.史翠普、安.海瑟威、娜塔莉.波曼、艾爾.帕西諾等好萊塢巨星都曾在此舞台演出過。

臺灣莎士比亞學會(Taiwan Shakespeare Association)與亞洲莎士比亞協會(Asian Shakespeare Association)

世界許多國家都有成立自己的莎士比亞協會或學會,包括英、美、印、日、中等,台灣也不遑多讓,終於在二○一三年成立「臺灣莎士比亞學會」(前身為二○○八年國內莎士比亞權威彭鏡禧教授發起之小型學術組織「臺灣莎風景」),目前由台大外文系副教授雷碧琦擔任理事長,爾後結合了亞洲各國莎學者的力量,成立「亞洲莎士比亞協會」。 今年五月十五至十八日將舉行成立大會,會有一系列的講座和展演活動。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Taiwan Shakespeare Database)

此資料庫由台大莎士比亞論壇和台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合作,收錄台灣歷年來的莎士比亞戲劇製作,展演單位包括劇團、學校及其他戲劇節等。目前可供一般大眾線上參閱的項目共有卅餘筆,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製作團隊名單、簡介、節目單、劇照、新聞劇評、影音檔案等。資料庫仍持續更新中,網址如下: 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

全球莎士比亞影音演出資料庫(The Global Shakespeares Video and Performance Archiv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莎士比亞影音演出資料庫」內容囊括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各國的莎士比亞演出,為公開使用資源。資料庫提供線上影音播放,以及各地編輯所撰寫的詮釋資料。資料庫仍在持續更新中,目前已有超過四百部莎劇演出。資料庫網址:globalshakespeares.org
(吳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