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點靈總導師的輔導祕笈之5-併購雙方考量

工商時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總導師╱大聯大控股集團副董事長 曾國棟)】 有一位創業企業主表示,他經營的公司近十年來表現很不錯,同行很多家的表現也還可以,這個行業應該還有好幾年的光景,如果好好經營,可成為永續的行業,但感到過去的發展總是有一些瓶頸,甚至自己的領域最近也慢慢遭到同行侵蝕,有一些隱憂,開始思考購併事宜,因為過去沒有購併經歷,有很多心中的疑問,諸如購併時機、雙方的考量、綜效、組織、管理.....導致心中雖有想法,但遲遲沒有行動。 另一位創業企業主有資金需求,同時也面臨發展瓶頸,缺乏全方位的管理人才,希望引進策略伙伴,但又擔心失去控制權,心中很矛盾。 還有一位企業主表示他了解併購對他的企業應該很有幫助,也與幾個對象談過,但不知道卡在那裡,最後都未成局。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未採取併購行動或談不成,有可能是因為對一些購併細節不太清楚,這些細節包括為何要併購、併購型式、買方動機、綜效考量,以及賣方整併、出售動機、被併者考量…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以下所談的併購是指廣義的併購,包括投資占一定比率股權的策略投資,或引進策略股東在內。 壹、為何要併購 一般台灣的企業主都習慣自己慢慢成長,覺得沒有必要併購,筆者在20多年前看到歐美公司付出高額溢價金收購亞太地區的同業公司,總是百思不解,覺得要擴展到其他地區,就靠自己去設點爭取該地區代理權就好了,所以初期到大陸地區發展時也是自己設點慢慢開展,但發展速度緩慢,因為即使已拿到代理權,但很多的潛力客戶,過去當地代理商經營已久,難以撼動,同時經營的品項兩地也不盡相同,沒有特別優勢可言;更難的是缺乏當地好的人才,也沒有好的客戶關係,體會到為何要付出溢價金去併購,於是從2004年開始各種型式併購,前後超過6家,成為控股集團,收到不錯的效益,也提高公司整體價值。 筆者創辦的公司友尚集團,2000年上市後,也成功併購很多公司,年營收業績在2008年突破1,000億,為了追求「世界第一」及「永續」,在2010年加入大聯大產業控股,2015年大聯大已榮登電子零組件通路業世界第一的寶座。 貳、併購型式 併購並非一定擁有百分之百股權,廣義的購併包括下列幾種形式: 1.純粹業務作移轉:以現金或未來分潤方式作為溢價金,未涉及股權變動問題。 2.只購買資產,原公司繼續存在:為降低或有負債的風險(欠稅、索賠、合約...),只購買資產應收帳款、庫存、代理權、客戶、資產…等,原企業主仍保持擁有原公司股權,除資產價值另外加合理的溢價金,可能以現金購買或換股方式行之。 3.投資入股:包括占股權低於20%的以成本法入帳的投資,或高於20%低於50%的以權益法入帳的投資,或高於50%可合併報表的投資。 4.共同成立新公司:雙方各移轉局部的業務加上新資源共同成立新公司。 5.合組產業控股公司:個別公司原股東依適合換股比率換取新控股公司的股份。 參、買方動機及綜效考量 在歐美地區併購者比較願意付出合理的溢價金,即使擬併購的公司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仍可就目前研發成果、專利、產品線、市場開發、客戶價值、團隊價值、創意...等,計算出合理的溢價金,對於已獲利的公司更願意付出高額的溢價金,因為他們很清楚併購之後的綜效。 表列是買方在考量是否決定併購的一些因素,能滿足其中兩三個效益就可能構成強烈的併購動機。 企業併購時 買方的考量因素 1. 互補性產品線的綜效 2. 同質性產品線的加乘效益 3. 降低開銷比率,增加後勤整合效益 4. 前端的整合效益 5. 重疊性客戶的人力整合效益 6. 非重疊性客戶的產品延伸 7. 區域性的互補效益 8. 綜合人才的吸納 9. 財務整合的綜效 10. 交易量增加因而產生較高的P/E本益比 11. 營收增加,排名順序的效益 12. 產品線、客戶增加,分散風險 13. 減少競爭者產生的效益 14. 滿足客戶一次購足的需求 15. 增加經濟規模產生的效益 (本文作者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總導師╱大聯大控股集團副董事長 曾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