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聖專欄-投資人口位移 台股低量的第一道警鐘

工商時報【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 根據亞太經合會(APEC)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口步入高齡化社會後,會有國民儲蓄率降低、投資活動下降、實質利率下滑、經常帳對GDP比率降低,債券市場規模擴大的趨勢。也就是說,人口高齡化的國家,因消費需求不振導致企業投資活動趨緩,通貨膨脹維持低水準,儲蓄率提高,拉低實質利率,進而影響潛在經濟成長率。 當前全球經濟成長動能疲弱不振、地緣政治風險不散、央行鴿派舉措導致資金氾濫、產能過剩拖累通膨維持低檔。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投資方對於低風險、低波動、固定收益的需求大幅提高。但國際信評公司惠譽(Fitch)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落在負殖利率的債券規模已增至11.7兆美元,較5月底時的規模增加12.5%,顯示債券所能提供穩定配息的空間已受到壓縮,對於追求固定收益與低波動的投資人來說,「金融資產的通貨膨脹」已經大幅提高資產配置的難度。 目前台灣人口最多的年齡層為30歲至39歲,其後即開始出現年齡愈高、人口愈少的現象。亦即,過去股市的交易主力逐漸步入中高年齡層,但年輕族群處於低經濟成長、低超額報酬的環境,無法取代已然老化的一代而投身股市,造成核心交易人口空洞化現象,顯示人口結構板塊的量變,使得交易人口高齡化以及低成交量漸成常態。 主管機關資料亦呼應此一現象,今年上半年上市櫃合計日均量降至1,044億元,為二年多來新低,為搶救台股成交量,主管機關積極提出因應對策並開出八大藥方,除過去股市揚升方案著重在交易制度面的效果外,也更著重於針對實體經濟的變化、產業結構及資金供給等面向提出配套措施。此外,我們也觀察到「人口高齡化」更是近年來不容忽視的議題。 若仔細觀察,台灣社會的人口老化趨勢已逐漸改變投資版圖的樣貌呈現。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2015年台股交易人數約為289萬人,較2010年減少43萬人,減幅超過一成達13%,平均日成交金額也由約1,120萬下滑至約890萬。而台股的自然人以40∼60歲的中壯年族群為主力,41∼50歲及51∼60歲成交金額各占27.4%與30.7%,61歲以上占20.9%,但20∼30歲僅占4.5%。 這樣的分布顯示,台灣傳統的股市交易主力即將迎來退休階段,對於退休金與理財規劃的需求將日益高漲,導致未來股市交易型態必然會因人口結構改變而日趨高齡化,對於退休理財或者具有資產配置概念的產品需求將擴增,金融產品創新面臨到質變的挑戰。 反觀在ETF方面,目前雖亦是以40∼50歲的中壯年族群為主體,占比達六成,但60歲以上的年長族比重在2015年上半年為20.9%,5年間增加8個百分點。在主管機關積極推廣下,ETF類基金、低交易成本、低波動的特性已扮演關鍵角色,如具有穩定配息的高股息ETF、追蹤標的指數方向性的ETF,甚至是具有防禦型固定收益的債券ETF等。而由於指數型產品的特性符合人口結構變化而產生新的投資理財需求,ETF近年來占台股成交比重已由2010年的0.71%大幅成長至2016年6月底的10.12%。 未來如何突破法規的限制,規劃設計並推出更多滿足高齡人口所需的投資產品,以對接證券市場,將是未來改善成交量低迷的關鍵藥方。因此,資產管理公司的發行策略必須能夠意識到人口結構的質變,進而貼近投資人對於資產配置的需求,推出更多元且具有核心配置價值的相關商品,滿足投資人對於資產增益與資產保護的雙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