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高橋墩.橋面 花蓮大橋改建案引質疑

【張國興 花蓮吉安】 橫跨花蓮溪,連接花蓮吉安鄉與壽豐鄉的花蓮大橋,目前其實是新舊兩座橋梁並存,因為不符合河川治理線需求,未來極可能因為河川斷面不足,影響到道路安全,然而這兩座橋梁都非危險橋梁,其中所謂的「二代橋」也才啟用12年,未達拆除重建的條件,為此公路局想出了加高橋墩和橋面的方案,方案一出立刻引發地方批評,這是極為粗糙的拼貼工法,完全經不起颱風豪雨侵襲。 目前所謂的花蓮大橋,其實包括了民國57年於上游處完工的一代橋,至於靠近下游出海口的,則是民國91年啟用的二代橋,而在一代橋尚未興建前,相距不到1公里的海岸與縱谷之間,只能靠渡船往返,其中靠海岸的壽豐鄉鹽寮村,擁有土地公廟、國姓廟,以及麒麟王廟等密集的廟宇,足以見證當年是人潮聚集貨物集散的要津。 吉安鄉長 黃馨:「早期我們客家的祖先,從桃竹苗過來時,二、三次移民來花蓮時,就洄瀾灣,就是在我們的花蓮溪,還有太平洋交會的地方登陸,到現在我們很多客家族群,還是住在海邊這個區塊,第一個時間,是從我們吉安上岸之後,會從壽豐,我們鳳林、光復、瑞穗,我們富里等等,這樣子居住延續下去,整個縱谷的部分。」 民眾 程安榮:「從日治時代一直到民國60年左右,這邊有一個渡船的地方,從北邊這邊一直向南,一直到民國57年以後,花蓮大橋通車以後,民國60年以後,這個地方就沒落了。」 民國57年的一代橋完工之後,解決了縱谷和海岸間交通問題,雖然使用年限將近50年,但在民國92、101,和102年先後進行耐震補強,之後為了配合台11線拓寬工程,民國91年又新建了二代橋,如今雙橋並存,成為罕見的由兩座橋梁,組合而成的4線道橋梁,但因為花蓮大橋,不符合河川治理線的要求,於是公路總局,因此提出了墊高橋墩,提高橋面並拉長長度的方案,不過這樣的施作方式,能否經得起每年的颱風豪雨,讓地方頗為憂心。 吉安鄉長 黃馨:「(公路總局)認為,第一代橋梁的部分是可以來拆除,那第二代橋梁的部分是(橋墩)打斷之後撐高,那陸橋,陸地上的橋的部分再加長,對於安全性,我們是覺得非常的堪憂,我們希望它整座大橋,能夠重新興建,因為做這樣模式的話,如果再50年再興建大橋的話,永遠我們花蓮大橋,是一代橋拆掉,二代橋撐高。」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副局長 林德清:「河川所需要的寬度,那目前它橋梁的位置,是做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長度只有520公尺,事實上,從這裡到這裡的一個寬度,需要到930公尺,那它的高度是明顯的不足,那如果他(公路總局),不按照我們的治理計畫,來辦理改善的話,那這個地方會出現,通洪斷面不足的情形,可能會使水流溢堤之虞的危險。」 為了讓花蓮大橋的興建能夠一次到位,避免一代橋、二代橋的問題,反覆出現困擾修繕,地方和工務單位幾經協商後,終於看到解套的曙光。 國民黨立委 王廷升:「經過我們整體的考量,協商之後,確定我們要以景觀橋的設計,在預算上面從原來的7億左右也要增加到10.5億,初步交通部也都答應了,現在就是在工程技術面上,以及整個河川地上面,有這個濕地的保護上面,這都還要做考量。」 這幾年吉安鄉公所,沿著海岸線陸續建置自行車道,以及東海岸的大型飯店和遊樂場,因此地方希望除了考量安全外,未來橋面設計也保有特色,讓花蓮大橋成為一座帶動觀光產業的指標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