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輔導 東台灣產業創新有亮點

【記者郭宜均台北報導】東台灣的產業發展步調雖然不如西部快速,但豐厚的自然資源及多元人文特色,是它的優勢,產生不同於西部的產業發展模式。隨著國內經貿政策調整,政府為推動東部地區產業發展,讓東部產業跟上貿易自由化的腳步,經濟部投入多項輔導資源,確保東部區域產業發展不致邊緣化。 經濟部多元資源投入 廠商升級轉型不是夢 為落實東部產業升級轉型方案,經濟部各局處主動積極作為,在東部推動多元化關懷與輔導措施,誘發在地企業投入升級轉型,積極鼓勵業者善用政府的資源、借力使力,朝向高附加價值發展。 經濟部指出,近2年來,經過政府主動積極協助,加上中小企業的努力,已成功地活化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永續經營,較具代表性亮點為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的品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水產加工的品創公司,藉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石資中心)在技術升級、製程改善、優化企業形象等方面的輔導,於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加上石資中心適時引介創投公司挹注資金,協助遷移工廠、擴大生產線及指導營運管理,讓品創公司躍升為具有專業形象且體制完善的中小型企業。品創公司近2年參與石資中心組團,參加國際專業食品展,產品都獲得極高詢問度,該公司不再擔心產能問題,產品銷量在實體通路、網路都快速成長,其事業從傳統水產加工業跳脫舊有框架,脫胎轉型,不再是幾年前年營業額7、8百萬元的企業社,成為以1億元為目標的中小企業! 傳統與創新 部落產業擦出漂亮火花 有別於台灣西部工業化與資本化的經濟發展,宜花東的微型及社區聚落型產業,更緊密連結在地文化脈絡。經濟部為了在東部導入多面向的產業輔導能量,委由石資中心、工研院成立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以此為平台,讓學界及經濟部所屬法人研究機構的輔導能量整合及創新,有效地滿足東部產業多元化需求,達到東部產業升級與轉型目的,更客製化提供示範聯盟及微型企業等輔導措施,使較弱勢的傳統農業、藝文創作者、部落族群等微型企業,能受惠政府技術升級資源。 以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部落(makota'ay)為例,它位於太平洋之濱、東海岸阿美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一群以大海、自然環境為創作靈感及聯想來源的原民藝術家。經濟部自102年起引進台科大設計團隊與花蓮港口部落藝術家合作,結合在地原民藝術能量,導入創新設計元素,進行創新產品開發,強化東部特色產業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嘗試以透過設計創新促使部落藝術家將藝術與工藝更融入部落集體生活中,並透過手作與工廠量產分工與改變手創產業的技術與製程。港口部落已成為建構東部特色產業的創新模式的示範亮點。 東部產業升級轉型 東分團服務多元化 產業升級轉型的需求是多重、多元的,廠商無法全面了解可以尋求輔導的單位,且僅靠單一輔導機構無法滿足廠商需求。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整合經濟部所屬法人機構輔導能量,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服務團」,以石資中心為首的東分團,包括工研院、紡拓會、食品所、鞋技中心及印刷中心等研究單位,陸續於宜花東展開推廣活動,並運用臉書社群(東分團臉書粉絲專頁「踏趣.東台灣」)的力量,分享東台灣的地方特色產業動態、潛力廠商創業故事及政府各項產業輔導資訊。 工業局表示,東分團除了有上述各法人單位可提供印刷技術、建材高值(質化)技術、食品安全、皮件產品設計、布料材質印刷及上述產品開發之快速打樣等技術服務,還提供實體賣場,提供多元的產業輔導服務,有助於補足在地特色產品之開發、設計與行銷人才缺口,帶動區域經濟成長。 後山.山後故事館 推動宜花東特色產品 東部地區90%以上企業為微小型企業,它們受制於缺乏創新開發能力與行銷推廣之平台,無法拓展經營規模。103年工業局委託石資中心,將位於花蓮縣吉安鄉之光華工業區管理中心場域成立「東部特色產業創作基地」,總坪數約1,500坪,以「後山•山後故事館」為基地品牌,推動在地特色產業。 東部特色產業創作基地,規劃東部特色輕食區、MIT精品暨東部特色產品展銷中心、手作DIY體驗空間、石材博物館及創意空間等五大場域;工業局更以技術開發、應用服務、產品打樣、行銷推廣,提供一條龍式產業服務,希望讓東部特色產業朝高品質與高值化發展。後山.山後故事館目前展售產品約1,000種,自104年1月試行銷後,除一般消費者外,亦吸引從事推廣文創產業之產學研單位參訪。 石資中心希望藉由創作基地的運作,幫助東部微小型企業提升新創產品能力及縮短產品開發時程,更期望「後山.山後故事館」品牌產品成為地方政府、社團採購伴手禮的首選。201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