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一例一休後的漲價 就是支持剝削

明明調薪可以改善勞工的收入,減少勞力被資方不當剝削卻遭遇強力反對,是否說明,我們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支持剝削他人勞力以成就自己的實質購買力?(資料圖片)
明明調薪可以改善勞工的收入,減少勞力被資方不當剝削卻遭遇強力反對,是否說明,我們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支持剝削他人勞力以成就自己的實質購買力?(資料圖片)

作者:on.cc東網-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如果最近有看電視新聞的朋友,應該不難發現,媒體不斷告訴我們,「萬物齊漲,都是一例一休害的」。因為政府執意推動一例一休,造成企業的人事成本大幅上漲,只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只好調整產品售價。

提到漲價,許多人直覺就是反對、抨擊,因為過去十幾年來,每一次的物價上漲,都沒有人工薪資調漲的份。於是乎萬物齊漲就是薪資不漲的觀念,牢牢印在多數國人腦海裡。也的確是如此,過去十多年的每一次物價調漲,幾乎都是企業撐到了原物料等其他成本非漲不可的地步,才敢調漲價格,其中一次又一次被犧牲的,是勞動力的薪資調漲。除非政府有公告調漲最低薪資下限,才幫部分領最低時薪的勞工微幅調整了薪資(但是每一次大概都只漲了多買一顆茶葉蛋的水準)。

提到漲價,我們習慣性地認為,荷包又要縮水了。那是因為,薪資無法跟著調漲的關係,才讓通膨變成壞事。在經濟學上,通膨未必是壞事,不少經濟學者研究發現,溫和通膨對於國家發展有益,甚至某些國家在經濟高速成長期也會面臨通膨的問題,但卻不太有人會抱怨,因為每一次的物價調漲,都會伴隨著薪資調漲。也就是說,只要是薪資跟得上物價漲幅的通膨,未必是不好的通膨。

雖然表面上來看,物價上漲抵銷了薪資調升,但實際上,通膨還對應著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的購買力。薪資與物價皆漲後,在向外國採購時的實際購買力提升了,薪資的漲價效益慢慢就會浮現。

媒體跟企業主抱怨這次的漲價跟一例一休有關,可能也沒錯。這一次的生產成本上升,完全是政策替勞工作多的結果,單純是人事成本的上漲而漲價,是近年來不曾見過的現象。

然而,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反對因為一例一休調漲產品售價的聲音。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就是反對勞工調漲薪資?反對勞工多賺一點?

讓人憂心的是,我們社會上有一部分人,一方面抱怨自己的薪資太低,另一方面卻不支持政府調漲勞工薪資福利的政策,是很荒謬的。不支持勞工薪資福利政策改革,卻又不希望自己領低薪,如何可能?難道期盼資方主動幫勞方加薪嗎?雖說不是不可能,卻有很多高勞力密集的企業做不到。

如果連勞方都不團結,只在乎一例一休之後,自己不能加班,總收入反而比之前少,某種程度上就是支持資方凍薪,承認自己只配領低薪,接受自己的生活只能靠加薪來維持,支持資方以壓榨自己的勞動力。

台灣的勞工如果長期只能靠大量加班賺取溫飽,等在前方的也只不過是積勞成績的慢性過勞死。

一例一休的實質目的是調漲「單位工時」薪資,至於總體薪資會否上漲,得看雇主願否讓勞工繼續維持原本的工時?刻意抵制政府政策的企業,會故意讓勞工放假,放話要另找人手來不足缺班,以造成勞工總薪資下降的方式,讓勞工對政府施壓,替資方說話。短時間內,資方的確可以此類手法脅迫勞方,但是時間一久,資方會發現,要找人填補只是一例一休造成的勞動力空缺,並不容易,因為當市場上所有資方都要找人手補足勞動力空缺時,聘僱需求上升,缺工的問題就會浮現。當資方發現找不到人來補一例一休的缺工狀態,最後還是只能讓原本的員工加班,支付一例一休後的薪資調漲部分。

說起來台灣人命比物料不值錢。物料上漲時,企業調漲產品售價反映,大家摸摸鼻子認了。然而,每一次要幫人加薪時,不只資方反對,就連勞方都反對,認為幫勞工調薪造成的產品價格調整會被消費者抵制,會造成資方營運困難,企業會倒閉,自己會失業。

明明調薪可以改善勞工的收入,減少勞力被資方不當剝削卻遭遇強力反對,是否說明,我們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支持剝削他人勞力以成就自己的實質購買力?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