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工業4.0占優勢

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工業4.0來了,「機器人同事」會讓你工作機會消失嗎?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工研院副院長張所鋐及工研院產經中心主任蘇孟宗認為,工作機會不會消失,將轉向人機協同合作模式,並認為台灣具有工具機及硬體製造優勢,以及鄰近龐大的大中華市場,將是台灣發展工業4.0的好機會。 經濟部技術處掌握工業4.0趨勢脈動,舉辦解密科技寶藏工業4.0趨勢論壇,長期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先進的智慧型機器人,將在工業4.0扮演要角。張所鋐指出,從自動化進入智慧化進而到工業4.0世代,反而更加仰賴人腦,用人腦累計的知識來操控電腦。 張所鋐進一步指出,台灣將有關鍵產業率先引進工業4.0,包括工具機、金屬加工、3C等,相當於國內有超過一半的製造業會與工業4.0有關,是業者未來5年不可忽視的趨勢。以西門子424為例,4年內人力成長2倍而產值增加4倍,由此可以證明機器不會取代人力,反而增加工作機會。機器人是工業4.0重要的環節之一,例如工研院開發的手眼力協調機器人,特色是具有視覺辨識能力、順應學習能力,以及觸覺感測器,比傳統機器人更聰明。 此外,工研院開發的機器人,會記憶人類的「教導」,只要拉著機械手臂上的握把,帶著機器手臂操作一次新流程,它就會記下這整套動作與軌跡,大幅提升換線的效率。 劉克振指出,工業4.0將徹底改變製造業的模式,把工廠和物聯網串聯之後,以往大量生產的型態將漸漸轉變為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生產。他還預測,供應鏈並不會因為工業4.0的來到而移轉回歐、美國家,相反的會更集中在大中華區。 在工業4.0世代,台灣必須要育成大型的SI(系統整合)公司,這部分必須由工研院或是政府單位來負責執行。政府認真輔導民間企業,更贊成民間與政府共同研發,然後再知識外溢,6到8年內就可看到成果,複製當年催生台積電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