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選擇-財政僵化何時了?

工商時報【孫克難國立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副教授】 邇來財政、主計、國家發展等部會首長,不約而同提出警訊,指出政府財政持續僵化,恐將影響長期發展。 所謂財政僵化,乃指每年依法律規定應支付項目,包括人事費、社福支出、教育經費、債務付息支出等,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過高(已達七成),阻礙財政資源有效率配置,成本效益評估難以發揮功能,「將錢用在刀口上」淪為口號,不但排擠公共建設經費,也大幅降低財政政策運用空間。 造成政府支出結構僵化現象原因很多,與政府角色定位、制度誘因安排、國家稅收規模、財政紀律貫徹等環環相扣。以下著重幾個面向來探討。 首先,人事費膨脹是造成財政僵化的重要因素;中央政府每年人事費約4,200億元,占其總支出的21%;至於地方政府,人事費更高達5,000億元,約占總支出的一半以上。令人質疑者,政府近年來為了縮減人事費,並期提升行政效率,大力推動業務外包,卻因法律保障與組織僵化,以及官僚基於降低自身業務負擔的自利動機,往往將核心業務外包,人事費用非但未被替代而降低,反而因專業知識難以精進,減損政府部門專業化與競爭力,甚至造成政府失能現象。 其次, 隨著民主化的發展,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投民意之所好,開辦各項社會福利制度,卻因財務制度未能落實,更因其多具白吃午餐、坐享其成、道德危機、財政幻覺等特性,再加上高齡化社會來臨,以致相關支出快速膨脹。包括社會保險、救助、醫療等在內的社會福利支出,每年高達5,400億元,占各級政府總支出的20%以上,嚴重排擠到其他支出項目;其中各項社會保險提撥率不足,以及對老農津貼大力補助等,更是大幅增加財政負擔。 第三,依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3條規定,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應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之22.5%。此等透過財源掌控進行教育經費保障之舉,同樣助長政府支出結構的僵化。 第四,政府無力堅守財政紀律,稅收不足與支出膨脹雙管齊下的結果,造成財政赤字缺口長期存在,大量仰賴政府舉債填補;就中央政府言,每年支付約1,300億元的債務支出,亦為造成財政僵化的原因。 面對此種財政困局,解決之道無非從開源與節流著手,拓展財政活動空間,以期降低支出結構僵化程度,有賴政府拿出魄力推動改革。 首先,政府應加強績效評估,落實零基預算,改進以漸增主義編列預算方式;精簡政府組織及公務人員規模,控制退撫支出,降低人事費負擔;檢討與評估業務外包政策,期能節省人事費開支,又能提高政府效能。 其次,各項社會保險應合理收取保費,強化誘因機制,貫徹受益者付費原則,不應視其為白吃午餐。若因人口老化,社會保障需求提高而增加相關支出,則須妥籌財源。加值型營業稅一般認為屬適當財源;檢視歐盟國家稅率在15%至25%間,中國大陸17%,韓國10%,日本也已8%;我國實施近三十年來,卻仍只有5%,未能在立法授權範圍內配合財政需求調整。 第三,有效率且公平的加強教育投資,重視弱勢教育,避免錦上添花,實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及增進社會正義之重要管道。以固定比率限定教育經費下限,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在各級教育間應建立更合理的經費分配機制。 最後,近來政府大力推動財政健全方案,將所得稅兩稅合一下之股利稅額扣抵減半,提高綜所稅的最高邊際稅率至45%,以及實施房地合一所得稅制,已有好的開始。未來仍應繼續努力取消各種減免稅,遺贈稅也應調高稅率。如此不但可以增加稅收,矯正稅收占GDP比率只有12.6%的偏低現象,且可增進稅制公平性,相對改善支出結構僵固現象,值得政府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