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吳中書放軟身段 建金融溝通平台

工商時報【陳碧芬╱專訪】 台灣金融市場和產業近期出現明顯變遷,隨著全球股匯市而波動激烈,金融科技(FinTech)的創新與導入加大競爭的步伐,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在專訪中指出,明、後年的財經情勢會〝very exciting〞,挑戰處處,許多負面影響會持續發酵,對金融業的衝擊將接連浮現! 吳中書指出,近20年來的全球經濟衰退都是金融業引起,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然而山頭林立的金融業並未學到深刻教訓,導致每經過一次大變動「就會淘汰幾家」,等於是大眾社會成本的無端浪費。 吳中書從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升任現職,過往長期浸淫於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的學術研究,經歷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中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堪稱跨足產學研第一人。而且,他的研究專長聚焦在貨幣經濟,國際金融和經濟預測,能把總體經濟當中的金融要素、央行貨幣政策之於經濟發展的意義,作出十分精闢的解釋。 學術研究基礎扎得極深,其實是無數的寂寞夜晚累積換來,吳中書說,願意「耐煩、耐得住寂寞」在台灣金融研訓院帶著團隊練真功夫,把研究成果、前瞻看法分享給金融業界和金管會等監理單位,讓大家一起在大平台上,務實且順暢地溝通,早一步避免見樹不見林的頂層風險,「研究機構肯定可以扮演關鍵的角色」。 台灣金融市場看似發達,實際上相對保守與固守傳統。吳中書指出,台灣金融業不能一體視之,簡單概分有大型金控和中小型金融業,共同點是風險控管妥善,資本適足率等也符合國際規範,差異點則是兩大類的發展策略和監管重點很不一樣,卻普遍看到各銀行、券商通路在銷售「共同的商品」,而消費者的心態也只接受「投資獲利」,只要發生投資失利就會指責業者。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業者,吳中書說,一旦政府通過某個法規、開放某個項目,業者在還沒有花深功夫研究就開始參與,爾後不明原因出現虧本,業者也普遍指責政府,「這些都是因為金融業山頭林立,經常只見樹不見林,缺乏上層風險管控的架構所致」,台灣金融研訓院就應該以政策智庫的角色,提供基礎研究和橫向資訊整合給予政府部會,盡力去除產業、機構、監管、以及市場的諸多盲點。 以美國總統川普倡議的國際保護主義,不僅已造成全球貿易重新談判的亂局,金融業亦因國際情勢快速變遷而有必要加速改革,吳中書指出,像國際金融市場現在以專案融資、綠色金融、私募股權和企業併購為主流,這些對台灣金融業都是極為陌生的議題,不要說難以跟上國際趨勢,恐怕跨國企業將know-how帶進台灣,都還會被錯誤解讀,例如和綠色金融最直接的離岸風電開發案融資,在地方選舉後出現變數,「頭洗下去了,就是要做下去!」,扎實地依照專業處理,若有需要金融研訓院會跨研究機構展開合作,透徹解答「超越經濟╱金融」的問題,讓進步的大輪持續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