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資醫院不敵潛規則 困難多

旺報【記者郭芝芸╱台北報導】 大陸開放外資經營民營醫院,不少台灣企業看好大陸醫療需求,紛紛登陸投資醫院,卻面臨人才、資金問題。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接受《旺報》專訪表示,台資醫院在大陸遇到的困難不是經營能力問題,而是「潛規則」。 同時也是衛福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執行長的吳明彥指出,醫院投資要有好的醫師才有好醫院,像當年王永慶辦長庚醫院時,也是從國外或其他醫院挖好的醫師過來,長庚也在廈門有醫院,但台資醫院登陸仍面臨許多問題。 虧損肇因外部環境 他說,第一招募醫師困難。大陸好的醫師都在公立醫院,因為各類津貼很多,加起來可能是原薪的5倍,加上公立醫院醫師大多仍有教職,人才方面可與學校合作,台資醫院在這部分招募力道遠不及大陸當地醫院。 其次就是醫保資金。在台灣,醫院一開業就可以拿到醫保,但在大陸開業,必須經營1年到1年半才能拿到醫保,前提是必須撐過1年半。 最後就是有當地潛規則。當地衛生局體系與三級甲等醫院形成小圈圈,台資醫院打不進去,就算台資醫院調台灣外科醫師過來開刀,也不是所有的刀都能開,衛生局限定醫師只能開某幾種刀。吳明彥表示,以辦醫院經驗來看,一般虧3年後就應該開始平衡,但虧到現在並不是台資醫院經營能力有問題,是外部環境潛規則的因素,這是最難控制的。 醫美須在陸創品牌 另台灣醫美或保健產品頗受觀光客喜愛,但吳明彥認為,產品價格競爭的東西已不再是台灣的優勢,「這類低門檻的產品大陸學得快、做得比你好,有錢買技術、市場大;若醫美產品要搶占大陸市場,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在當地投資、創造大陸品牌,直接在地化。」 台灣醫療健檢面對大陸的崛起、挖角,吳明彥認為,健檢門檻技術很低,未來大陸也可以做得跟台灣一樣好,但台灣還有幾年時間。目前台灣觀光醫療占總體醫療資源不到1%,據他估算,台灣醫療資源最高可承受觀光醫療占總體30%,不但可以支撐醫院收入、健保可以不用漲價,同時,國人容忍程度的底線也差不多在此,但要把國際醫療做到3成其實也不容易,要很會行銷。 吳明彥認為,台灣醫療的利基點在於疾病治療技術高與強大的照護團隊,比如燒燙傷患者、肝臟移植或重症患者,這種高層次技術性的醫療才是台灣應該繼續發展的方向。他認為,現在「四大皆空」的科別將是未來醫療重要關鍵,建議醫學院學生好好把握,就像股市要低檔承接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