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經濟部胡推綠能會帶來生態、金融、財務三重災難嗎?

經濟部長李世光對再生能源太陽能的進度感到「有感」,他說土地已找到三分之一,要以「綠色金融」支持推廣再生能源。現在全國一頭熱的推號稱環保的綠能,不過,新政府與經濟部不能忽視「大躍進式」的推綠能,潛藏的生態、金融與財務風險與災難。

不是100%環保的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確實是「綠油油」、非常環保─但這話只對一半,那是指一切完工發電後,既無碳排放亦無污染,但在此之前,情況並非如此。美國環保研究學者就曾發表文章,探討「太陽能發電的污染」問題。從源頭的石英砂開採到提煉,都需要使用大量電力與水,製程要使用大量有毒化學物質,同時伴隨著污染與有毒物品的產生(如四氯化矽)。當到達使用年限後,也會有大量的廢棄太陽能板必須處理。

高鐵行經中部平原彰化沿線的太陽能設施。(顏麟宇攝)
高鐵行經中部平原彰化沿線的太陽能設施。(顏麟宇攝)

太陽能板生產過程相當不環保。(顏麟宇攝)

所以縱然相較石化本位的發電方式,再生能源產生的碳足跡較少,但也不必過份神話其「無污染」的一面。

台灣是太陽能的主要生產國家之一,如果環保作得好,生產過程的問題較小。但對台灣而言,真正的問題在基本資源條件問題。經濟部6月底到立法院報告時,大筆一揮把再生能源的目標容量翻倍,太陽能裝置容量目標增為20GW,估計需要的土地面積是3萬公頃。太陽能發電不可能種在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的高山,一定是選在有辦法把電送出的平地為主,也因此可看到經濟部在打主意的土地就是農田、溼地。

滿地太陽能板,生態系消失了

這種作法引發2個問題,1個是如扣除高山地區後,未來台灣要覆上太陽能板的土地,依照專家估計,占台灣平地可用面積的1.7%,以地小人稠的台灣而言,這是最佳的利用方式嗎?全球太陽能發電量大的國家,包括中、美、加、德、印度等國家,都擁有遠高於台灣的土地資源,拿去「種電」的土地不是沙漠就是荒地,可無人如台灣一樣要拿比例如此高的農田去種電。台灣這種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嗎?

水鳥候鳥(呂紹煒攝)
水鳥候鳥(呂紹煒攝)

當鹽灘溼地都蓋上太陽能板,生態系被破壞,在此覓食的水鳥、涉禽也只能離開。(呂紹煒攝)

第2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生態問題。農田覆上太陽能板,底下土地光禿禿一片;李世光說要在「沒有生態」的鹽灘溼地種電,顯然李世光並不了解台灣那些鹽灘溼地、瀉湖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同時也是水鳥、涉禽的重要覓食地,連黑面琵鷺都會出現在此地區。覆上太陽能板後,整個生態系全部消失。這到底是那門子的「環保」?

不僅太陽能有問題,即使一般人看不到的離岸風場,不談保育團體己在抗議的彰化風場可能對白海豚的影響,其它離岸風場其實對海鳥、水鳥及其它遷移的候鳥殺傷力極大,幾年前一個離岸風場計劃就為此被環保署封殺。未來在力推再生能源就是政治正確引領下,環保單位大概不會為「幾隻鳥」就封殺離岸風場計劃吧?

宜蘭的前車之鑑

對一個愛鳥、賞鳥人而言,這應該是一個悲愴的發展。陸上的農田蓋更多太陽能板,許多田間鄉野鳥兒的生存空間就此被壓縮,數量一定更少;溼地種電讓水鳥、涉禽流離失所;離岸風場則可能讓各種候鳥死亡或是改變遷移路線、遠離台灣。

水鳥候鳥(呂紹煒攝)
水鳥候鳥(呂紹煒攝)

曾是賞鳥天堂的宜蘭近年鳥況變差,主要是原有生態破壞。(呂紹煒攝)

這是明確可見的生態災難,不要以為不可能發生,因為鳥類對生態變化極度敏感。過去一直是賞鳥天堂的宜蘭,近年鳥況惡化,原因是大家紛紛在原本完整廣大的農田中「種屋」。不過,似乎是因為綠能已是政治正確的顯學,環保生態團體也沒多少人提建言警示,更別提抗議了。

潛藏風險的綠色金融

除了生態災難,李世光興奮的說要推「綠色金融」,也是潛藏風險。簡言之,綠色金融是現在國際流行的觀念,意指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綠色產業等。相關的利害關係人,一個是生產端的業者,台灣無風電業者,因此就是指太陽能業者了。不過,觀察全球太陽能產業這幾年的景況,實在難謂此為穩健產業。

這幾年涵蓋中、美、日、法、德、西等國家的全球知名太陽能大廠,或是破產、或是退出市場,名單一連串,包括有SunEdison、SAG、Areva、Abengoa、Soitec、Bosch 、西門子、東京電子(族繁不及備載)。台灣則是數年前興奮進入太陽能產業的台積電、聯電、友達、茂矽等大廠,無一例外的選擇退出此產業,顯然太陽能產業難稱穩健低風險。

太陽能大廠破產,尋租者滿街走

如果綠色金融是指貸款給投資者,在太陽能發電成本仍高情況下,必然是政府給予高額的保證收購價,其作法與性質比較類似「尋租」,不值得鼓勵與興奮;更何況,即使如此,投資者仍有其它風險存在─例如颱風天災造成毀損,電都發不出當然無收益;還有政策改變,如果電價因此大幅上漲,民怨難平,未來執政者一定設法砍收購價格,投資者的收益及財務預估全會走樣。

因此,政府強推「綠色金融」,是可能置金融體系於風險之中,造成金融災難─別忘了四大慘業的前車之鑑。

上兆元的財務災難

最後一項是財務災難,這包括台電、政府與整體經濟體。如果要短期強推再生能源到20%,給予高保證收購價格、各種優惠及保證,在所難免,亦有其必要;但這些財務負擔如果不能反應到電價上,大概就全由台電吞了─台電是百分之百公營企業,那其實就是納稅人(政府)吞了。目前台電每年補貼再生能源金額大概50-60億元,依台電董事長黃重球的說法,再生能源比例拉高後,大概至少要300-500億元。再以一般保證時間20年計,這筆至少6000億到1兆的費用,對政府(或台電)而言將是財務災難。

如果以整個經濟體的角度看,則是台灣把耗費5000-6000億蓋的核電廠全廢棄,而且要再花數千億除役,再花上兆元搞再生能源;但再生能源不能作為基載電力,因此傳統火力發電該蓋的電廠、該增的機組還是照舊要作。這樣的財務支出與負擔,台灣能負擔嗎?

推綠能、增再生能源,雖然是世界趨勢,但每個國家情況不同,新政府應視情況有所調整,更不能不顧現實的硬推,搞得像大躍進似的,稍一不慎可能把台灣推入生態、金融、財務的三重災難中,拜託經濟部想清楚點、務實點吧!


相關報導
白海豚免轉彎?環署完成環評 設置離岸風機須離棲地500公尺
呂紹煒專欄:新政府逃得掉「能源的三元悖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