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為唐朝詩人陳子昂所作的古體詩《登幽州臺歌》,《唐詩三百首》將該詩歸類為「七言古詩」。這首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詩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陳子昂(六六一至七○二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少任俠。開耀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敢于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擊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誣,入獄,憂憤而死。于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全唐詩》編其詩二卷,收錄其詩作九十首。(新、舊《唐書》本傳)

詩詞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逐句釋義

向前看不見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向後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一想到天地蒼蒼,無窮無盡,倍感淒涼獨自落淚。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

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

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

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