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原院建置國內首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 把關台灣海域生態與漁產品輻安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表示,因應日本政府自二○二三年八月廿四日開始排放福島核電廠事故含氚處理水於海洋中,由於排放期長達三十年,長期排放含氚處理水是否會對我國海域生態及國人攝食造成輻射影響,均需仰賴科學檢測數據進行相關評估。國原院指出,台灣海洋漁業產值每年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包括秋刀魚、長鰭鮪、赤魷等遠洋漁場鄰近日本東部海域,日本排放含氚廢水有可能對台灣的海洋漁業產生衝擊,因此必須長期進行日本排放含氚處理水之科學檢測與評估,為國人把關台灣海域生態與漁產品之輻安。

國原院於二○二二年五月建置我國第一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並於同年八月正式揭牌運作,成立初期年檢測量能約二百件,目前已提升至一千件,除可提供相關漁產品檢測分析服務外,亦用於分析我國鄰近海域生態環境中的氚含量,作為日本排放含氚處理水後,評估我國海域生態輻射影響之重要參考依據。

國研院指出,生物體內的氚,依其化學組成可分為組織自由水氚(Tissue free water tritium, TFWT)及有機鍵結氚(Organically bound tritium, OBT)兩類,其中,組織自由水氚可應用冷凍真空乾燥技術萃取得到,而有機鍵結氚則需將乾燥後生物樣品在通氧高溫條件下緩慢燃燒取得,經純化後之組織自由水氚與有機鍵結氚,最後以低背景液態閃爍計數儀測定其氚核種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