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埆蓋牆 找回老巷味

好重埔里鎮梅村社區推動土埆造景,暨南大學學生搬起沉重的土埆見習。(廖肇祥攝)

中國時報【廖肇祥╱南投報導】 埔里鎮梅村社區推動土埆造景,希望營造梅村路134巷為土埆巷,試著找回老巷氛圍;從田土、裁切稻草到成型、砌牆,居民全都自己來,充分感受先民自力造屋的辛苦,1日也有一批暨大同學前來體驗。 梅村社區早期屬於農業聚落,先民挖來田裡的泥土,混入稻草、米糠,挖入模具、日曬後成型,作為建築的土磚!土埆厝冬暖夏涼,散發泥土的芬芳,原是愛蘭台地建築的主流,隨著鋼筋水泥建築普及,土埆厝日漸破落。 梅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富說,土埆是種愈老愈有味道的建築材料,現在有許多鄉村以彩繪美化社區,受風吹日曬雨打,顏料會褪色;與社區居民代表討論後,決定不用彩繪,採用土埆來砌牆,要讓梅村路134巷成為懷舊巷弄。 看似簡單的土埆,準備工作不簡單!要先剁稻草加水拌土、下茭白筍殼、覆蓋發酵、將土挖到土角枓中壓緊實、取出後還要清洗、曬乾,才能開始砌牆蓋屋。暨大跨文化溝通在社區學生昨日也來體驗,沉重的土埆讓學生搬動得氣喘吁吁,不禁感佩先民造屋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