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學習 校外教學不無聊

今年全台有33處環境學習中心參與計畫,提供學生接觸濕地、森林、農田、海岸等自然場域的機會。(photo by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雁鴨科腳短,適合滑水,常出現在水域;鷸科、鴴科鳥類的毛色,讓牠們適合在沙灘、泥灘地活動。」從實地觀察到的動植物讓學生認識自然生態,「環境學習中心校外教學推廣計畫」給學生校外教學更多選項,不必老是跑遊樂園。鰲鼓濕地生態保護協會總幹事蔡恭和表示,能實地接觸自然生態,讓同學對學習很有興趣。

參與計畫的地方生態協會多活用在地環境優勢,提供多元有趣的環境學習課程。例如嘉義縣鰲鼓濕地生態保護協會運用鰲鼓溼地森林園區的森林、濕地景觀,教導學生認識植物與候鳥生態,並帶領學生認識當地的養殖漁業,傳遞生態永續觀念。而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則聚焦燕巢地區及鄰近在地在地的阿公店水庫,藉由人文歷史的講述教導同學飲水思源,利用自然生態傳達環保意識。

「我們設計有適合中低年級的認識森林課程,中高年級的賞鳥課程,與給國中生的養殖漁業課程。」鰲鼓溼地生態協會總幹事蔡恭和表示,低年級同學專注力較不夠,室內課程一定坐不住,所以設計「魔法森林」解救公主的遊戲,讓孩子認識植物、生態,直接到森林園區尋找指定的物件來闖關,「老師也會指導同學觀察樹葉特徵,製作葉拓。」

鰲鼓溼地有200多種候鳥,留鳥也不少,蔡恭和說,我們盡量會在秋冬候鳥的季節安排鳥類生態觀察,並依不同生態環境介紹鳥類,「像是雁鴨科腳比較短,適合滑水,常出現在水域;沙灘、泥灘地則多小型的鷸科、鴴科鳥,他們的保護色適合在此活動。」他說,「讓同學知道鳥類對牠的生存環境是有所選擇的。」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主任胡舉軍老師表示,樹德主要是秉持回饋在地的心意辦理課程,「我們會介紹燕巢地區歷經荷蘭、明鄭、日治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方掌故,「像是燕巢地方在明鄭時期是屯田舊址,所以叫『援剿』,後來地方改制才改為日語同音的『燕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