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設衍生企業 教育部:重點為社會育才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今天(30日)出席由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舉辦與「大學衍生企業」有關的公聽會。陳良基表示,開放大學成立百分百的控股公司,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政策方向,不過他也說,這是為了替社會培育人才,不是為了學校營利。 根據2015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資料指出,台灣具有博士級的研發能力資源,有4成7的比例集中在高等教育,顯示台灣高教有豐沛的研發能量,為了鼓勵大學投入創新研發,國民黨立委柯志恩30日舉行「從高教轉型看大學衍生企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公聽會,以了解大學衍生企業的相關問題。 柯志恩希望教育部草擬的「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可以鬆綁限制,好讓研發人才及資金可以彈性運用,進一步營造大學創新創業的有利環境。 與會的台北科技大學專利技轉中心主任江雅綺表示,短期看大學的技術轉移,確實是追求利益,但就長期角度來看,則是有推動社會創新的效果,如果想要極大化社會創新的效果,大學衍伸企業的相關法規就應該思考鬆綁;她也建議,台灣可以仿照國外大學做法成立「仲介機構」。江雅綺說:『(原音)透過一個仲介中間機制,這機制老師可以百分百控股,同時這樣的組織可以免除像政府採購法、國有財產法、人員資金上的限制,有折衷的解決之道。』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發言時也回應相關建議,他認為開放大學成立百分之百的控股公司,確實是可以思考的政策方向,不過他也提醒,相關制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為社會培育人才。陳良基說:『(原音)學校在推知識經濟或這幾個事情的脈絡,還是站在一個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角度來看,並不是說為賺錢,心態上大家要掌握這精神,是為了讓大學的訓練能為社會創造價值。』 科技部次長裘正健則強調,將學術上的創新延伸到產業,是科技部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