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撒錢救通縮?解藥恐怕比疾病本身更棘手

央行撒錢救通縮?      (圖:AFP)
央行撒錢救通縮? (圖:AFP)


央行撒錢救通縮? (圖:AFP)

全球主要國家陷入低通膨/通縮之苦,各國央行無不印鈔票備戰,期以推升通膨。但經濟學家卻認為,央行的這一帖藥方,恐怕造成的卻是反效果。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Martin Feldstein 於《Project Syndicate》撰文指出,過度寬鬆貨幣政策造成風險偏好,已使得金融資產定價失準,造成現在央行政策正常化反而導致通膨更低的窘境。

全球主要國家央行正執著的推升國家的通膨率至目標 2%,不只是美國,過去 12 個月的年通膨率為 -0.1%,英國也只有 0.3%,歐元區的 CPI 更是下滑 0.6%。

能源價格大降是最近通膨率大減的主因。扣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後,美國過去 12 個月的核心通膨是 1.6%。此外,聯準會、英格蘭銀行和歐洲央行都了解,就算未來一年能源價格對上,穩定的油價與其他能源價格也會導致通膨率上升。

此外,由於美元兌主要貨幣強勢升值,導致進口物價下滑,使得美國的通膨一直升不上來。這就是所謂的「水平效應」,意指當美元不再升值,通膨就會上揚。儘管如此,主要國家央行仍維持極低的利率以推升需求,但副作用就是會壓低通膨率。

央行憂心低通膨,並指出負需求衝擊可能會使經濟陷入漫長的通縮,使整體物價一年比一年還要低。這樣一來會對整體需求和就業造成兩個負面效應。

首先是物價下跌可能推升家庭和企業的負債實質價值,導致他們更窮、更不願意支出。第二則是通縮代表實質利率上升,因為央行不能壓低名目利率至零以下。更高的利率會壓縮企業投資和住宅建設。

理論上,壓縮整體需求,再加上實質負債增加和實質利率升高,可能會使物價進一步下跌,導致通縮更嚴重。結果,實質利率會升得更高,使經濟更深陷通縮螺旋。目前為止能研究的對象也只有日本。日本經歷長時間的超低通膨以及短期的通縮,期間達 20 多年,但沒有創造物價下跌螺旋。

此外,低通膨和通縮並未阻止實質薪資成長。根據 Feldstein,日本在 1999~2013 年間,實質人均 GDP 年率為 1%。既然如此,為什麼各國央行還是那麼害怕低通膨?

為何央行這麼憂心通縮,原因之一是擔心因為設定 2% 的通膨目標卻一直達不到,會使央行信譽盡失。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央行其實更擔心實質經濟和就業成長,所以把低通膨當成維持超級寬鬆貨幣政策的藉口。另一個解釋則是,央行官員維持低利率,以降低政府發債的成本。

但 Feldstein 認為,這些其實原本都不會是問題,但現在的問題是,超低利率已激發投資人追求風險和收益,而導致金融資產定價失準。結果,貨幣政策在正常化和資產價格修正時,對經濟創造嚴重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