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曾有藝術賽 江文也譜曲奪牌

旺報【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 藝術和體育,同是人類最基本的文化形式,今日的奧運場上雖是運動健兒的天下,但其實現代奧林匹克競賽除了體育,還有被稱為「謬思五項藝術競賽」的藝術競技,且台灣人早在1936年就曾獲獎,可說比運動員更早取得奧林匹克獎牌。 里約奧運開幕後,大陸網友一度被巴西詩人卡洛斯.德魯蒙德的詩作《花與惡心》刷屏。事實上現代奧林匹克之父,法國男爵古柏坦在1894年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時,便大力主張古希臘的詩歌與藝術傳統,應在現代體育活動中延續下去,從1912到1948年,音樂、文學、美術、雕塑,建築均是奧林匹克藝術競賽的項目。 與體育競賽相同,奧林匹克藝術競賽取前3名頒發金、銀、銅牌,藝術家創作作品必須與運動相關,藝術家可同時報名多個項目,甚至可以跨領域報名體育項目。對此,大陸網友認為不難理解,「別忘了孔子本身也是運動健將」。但奧林匹克藝術競賽只舉行了7屆就告終。 因現代奧運經常成為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壓力鍋,藝術競賽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由於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特別關照,詩歌比賽的獎牌被德國和義大利摘走;加上參賽者必須是業餘人士而引發爭議,1948年之後藝術競賽項目單獨舉辦,不再附屬奧運會。 這段歷史仍造就出首位奪得奧林匹克獎牌的台灣人。曾赴大陸任教、采風的台灣作曲家江文也,1936年以《台灣舞曲》贏得管弦樂組的特別獎,唯當時他代表的是日本。抗戰結束後他在北京面臨批鬥、勞改,平反後勉力完成的作品《阿里山的歌聲》成為遺作,於1983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