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頭好痛 遠離拒學症4招搞定

臨床統計發現,每次長假結束,拒學症的孩子都比起平常多。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媽媽,我今天頭痛,没辦法去學校上課」,開學不到1周,但是兒童精神科門診卻發現,學童染患拒學症情況有明顯增多趨勢,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對於上學產生恐懼或是焦慮,並有頭暈、腸胃不適等異常症狀,可經由醫師諮詢找出病因,與孩子一起面對壓力和挫折,避免影響身心發展。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精神科林秀縵醫師表示,近期遇到數位家長陪同孩子到醫院看診,問診自述,早上一到上課時間,孩子便開始反應頭暈、肚子痛等問題,不想上學,讓家長困擾不已,問診後發現,該孩子可能患有拒學症。 長假結束 拒學症學童多 事實上拒學症以前曾經稱為懼學症,但後來發現很多學童並非恐懼學校本身,後來才統稱這些拒絕上學,上學中途返家或不知去向的學童為「拒學症」。尤其臨床統計發現,每次長假結束,拒學症的孩子都比起平常多,呼籲家長不得輕忽。 基本上,孩子拒絕到學校上課,對學校有恐懼與抗拒,表現出來的反應大致分為3種: 1.生理反應:頭暈、頭痛、肌肉緊張、嘔吐、冒冷汗、腸胃不適等。 2.心理症狀:一提到上學,便表現出相當的焦慮與恐懼。 3.抗拒行為:對於上學有嚴重的反抗,會有哭訴或鬧脾氣等行為。 林秀縵醫師強調,國內約有將近1%至5%的孩子會有拒學症狀況,且在各年齡均可發生,特別是在剛進入幼稚園、小學和國中時期青春期的青少年,拒學的狀況較常見。而典型拒學症便是孩子對於上課有恐懼感,及過度的焦慮而無法上學,和逃學與翹課合併其他違反常規事件不同。 拒學症:常見7種臨床症狀 1.孩子先天氣質較為內向、退縮。 2.對自己缺乏自信或欠缺安全感。 3.孩子本身患有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與泛自閉症等。 4.孩子因應壓力技巧尚未成熟,挫折忍受度低。 5.人際互動技巧不足,與同儕關係不佳。 6.孩子或家長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孩子無法達成;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 7.在學校曾受到挫折或欺負等。 要注意的是,拒學症的孩子部分有社交焦慮問題,對於融入人群會感到壓力,有些與先天氣質有關,其對於他人的眼光或被人關注感到敏感,對方可能開玩笑便很在意;有些則是之前在人際互動上有過挫折,害怕再次受到傷害。 面對拒學症,建議家長可讓孩子適度放鬆,但也要協助孩子調整生活作息,讓孩子做好上課的身心準備。 歡喜上學 4小撇步 1.陪孩子一起準備上課要用的物品和課業,或在放假期間陪孩子到學校附近走走,增加孩子的熟悉度,減少孩子對於學校的排斥感。 2.若孩子本身個性比較敏感,可鼓勵孩子與個性或氣質相近的同學建立關係,減少孩子因交友所產生的衝突和挫折感。 3.對於孩子不想上學,家長不要給予指責,先了解原因,並多給予陪伴。 4.與孩子談談上學會擔心的事情,予以合適的建議,可以在家裡先演練。 【醫師提醒】: 若孩子每次在上課前便開始反應不舒服、不想上課,多次溝通和鼓勵都沒用,建議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到醫院,經由醫師諮詢,除了可對孩子進行診斷和治療,也可教導父母如何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壓力和挫折,及早處理,可以幫助孩子及早重回校園。

更多健康新聞:

KO收假症候群 菊花玫瑰茶真給力

開學心情低?主食改全穀吃出專注力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華人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