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心大失血 促搶救貨貿

中國時報【陳柏廷╱專題報導】 服貿爭議引爆學運,兩岸經貿交流進程遭衝擊,貨貿協議可謂首當其衝。有學者呼籲政府「壯士斷腕」,棄服貿、保貨貿;學界對此意見不一,有學者稱,順序不是問題,貨貿涉及8000多項產品,難度更高。 儘管學運暫告段落,但服貿卡關,可能導致貨貿延宕,讓不少學者憂心;日前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昇、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主任杜紫宸與經濟學家馬凱都曾不約而同表達,希望政府調整談判進程,全力搶救「貨貿」,否則台灣將「大失血」。 劉大年表示,世界各國洽簽FTA時,服貿、貨貿談判幾乎一次到位,因台灣與大陸是先簽署ECFA經濟架構,所以才會衍生順序問題。 戴肇洋說,貨貿不僅牽涉關稅調降,更影響後續供應鏈,因此在國際簽訂的FTA中,貨貿向來扮演主軸。不過,兩岸在貨貿談判中,陸方一直要求「貿易正常化」,不要對大陸採取管制進口設限,諸多考量下,政府才決定先洽簽服貿。 但戴肇洋提醒,政府現階段確應「加速貨貿談判」,因貨貿協議簽署,關稅減免背後,除能減少台廠外移之外,更有助台商回流,增加國內投資、帶動薪資上漲,進一步促進內需消費,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徹底解決低成長、低出口、低薪資、低消費的「4低」問題。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直言,問題關鍵恐在台灣是否準備好面對「開放」,否則就算貨貿先簽,仍會引發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