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頑固性高血壓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亞洲國家成效顯著

記者曾少甫/台北報導

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全球高血壓人數年年增加,台灣也不例外,臺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可說是台灣人數最多的慢性病!」而高血壓患者中,更有近一成屬於頑固性高血壓,此群患者同時服用多種不同的降血壓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長期因血壓居高不下以致身心倍受煎熬。而衛福部去年5月核准的「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可有效幫助頑固性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提供患者一個新的治療選擇。

王宗道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台灣高血壓患者人數較70、80年代高出許多,國內20歲成年人即有兩成高血壓患者,60歲時更高達一半以上的人都有高血壓,隨著年齡增加,患者人數越多。而所謂的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若患者使用3種以上不同種類降血壓藥(其中必須有利尿劑),且已達到最大劑量,血壓仍在140/90 mmHg以上,即為「頑固性高血壓」。

以往頑固性高血壓治療方式非常有限,但經研究發現阻斷腎交感神經可幫助患者有效降低血壓,因此發展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此療法是一種如同心導管般的微創手術,由於僅針對腎交感神經,因此可大幅減少傳統手術切除交感神經節的副作用。術後可有效降低收縮壓15~30 mmHg、舒張壓10~15 mmHg,以目前臨床經驗來看,手術安全性高,幾乎無任何副作用或後遺症。

日前美國發表一項針對535位頑固性高血壓患者進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療效的研究,結果顯示手術組(實際進行手術)與控制組(進行假手術)效果一樣。王宗道醫師進一步分析,此研究的手術組平均降低收縮壓仍然達14 mmHg,再將控制組與手術組相較之下,兩組的血壓下降幅度並無達到具統計學意義之差異,因此被認為手術治療效果與藥物治療效果相當。對此,王宗道醫師指出在此研究中還有部分疑點等待進一步討論。第一,部分歐洲的專家認為在美國執行手術的醫師經驗及成熟度相對較低;第二,本研究中白人患者實際接受手術的血壓確實有明顯下降的效果,僅黑人患者的研究結果無明顯差異,因而影響了實驗的結果。另外亦有專家指出研究中受測者人種、及術後服用的藥物不同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因此王宗道醫師認為此手術療法仍是目前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的趨勢及重要選項。

王宗道醫師表示,歐洲、亞洲國家的臨床試驗皆顯示手術有不錯成效,亞洲的患者術後反應普遍比歐美國家快,尤其以台灣患者來說,平均術後兩週血壓可下降20 mmHg以上,而韓國患者術後一個月也有明顯療效,西方國家平均則在術後三個月降壓效果才顯著。

去年在台大接受腎交感神經阻斷術的一名中年水果經銷商,因為有家族病史,甚至有親人因中風過世,所以有很高的病識感,經過使用5~7種藥物治療,血壓仍處於170/100 mmHg,觀察三個月未見改善,便建議接受手術,術後成功將7種藥減少到3種,至今血壓維持良好。

最後,王宗道醫師提醒,患者進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後並不代表術後不需再服用降血壓藥物,患者要由醫師評估如何減藥,不可自行停藥。此外,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必須謹慎控制體重及鹽份攝取(每天<6克),並且規律服藥,更重要是每天紀錄血壓,若仍未改善,則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可採用手術以獲得更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