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誰怕?

工商時報【于國欽】 1971年美國與德、法、英等國簽署史密松寧協議,迫使英鎊、馬克、法郎升值,整個1970年代美元貶值三到五成,但美國貿易失衡問題並未改善。 ■1985年美國邀日、歐各國簽署廣場協議,迫使各國匯率再次升值,1987年底日圓匯率升至123,馬克也升至1.58,與布雷敦森林體系瓦解前比較,美元對日、德的匯率已貶了60∼70%,但美國貿易赤字仍逐年擴大。 1980年代多數經濟學家已了解,隨著貿易自由化,美國已難以再駕馭全球經濟,約翰.耐思比(John Naisbitt)當年即指出:「美國未來經濟重心不會在工業上,即使投資再大,也不能挽回昔日的地位。」 事實發展正是如此,隨著歐洲、日本及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製造業占GDP比重逐年下滑,由1960年代的25%落至1990年代的16%,去年更降至11.4%,這個產業結構的變化說明,美國的生產早已不敷所需,得仰賴更多的進口,由是觀之,貿易赤字的擴大豈偶然哉? 這雖是三、四十年的大勢,任何人都看明白了,但美國始終耿耿於懷,從1970年代邀英、法簽署史密松寧協議、1980年代洽日、德簽署廣場協議,以至近年在談判桌上與大陸劍拔弩張,美方談判的對象雖有不同,但訴求卻相去不遠,老美就是要後進者明白誰是老大,還要後進者讓匯率升值升快些,多買些美國貨,以平衡貿易赤字。 然而,三十年前史密松寧協議、廣場協議吵得沸沸揚揚,各國雖順了美國的意,但美國貿易逆差依然繼續擴大,製造業占GDP還是逐年下滑,美國難以改變全球化的走勢,明顯可知。 歷任美國總統雖明知大勢已去,但仍勉力為之,出手干預,今日川普尤甚,然而過度干預非但無助於赤字的改善,反將窒息全球經濟,而在這個窒息的環境裡,愈是依賴出口的國家愈是危險。不幸的是,台灣出口依賴度(出口占GDP的比率)去年已升至57.0%,日、中不及兩成,韓國不到四成,美國連一成也不到,這代表一旦美中紛爭擴大,台灣將首當其衝。 這次美、中對峙,風雲變色,兩國皆戰場,在戰場上做買賣,風險自然是高的,很巧的是,這兩國恰好是我們的前二大出口地區,以去年而言,兩者合計占我國出口四成,台灣對美、中的依賴,更甚於亞洲鄰國。 這又再次顯示,美、中此次主客相搏,我國雖於短期內可獲轉單效果,然而相較於全球經濟的動盪,復以我國身處勢崩雷電的兩國戰場,左右為難,逃無可逃,眼前轉單之薄利恐難敵日後蕭條之大勢,前景實難樂觀。 更令人擔心的是,1990年全球出口占全球GDP比重僅15%,去年已升至23%,顯示貿易與各國經濟的關聯度更強,貿易起落的力量也較二十年前更巨大,一旦貿易戰失控而導致全球貿易衰退,1930年代的大蕭條恐將捲土重來,台灣與戰場近在咫尺,池魚之殃已屬難免,當局自應審慎因應於兩強之間,惟有以智慧替代情緒,台灣所受衝擊或可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