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美雙方各有罩門,達成協議機率不低

工商時報【主筆室】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增溫,對中國台商、台灣企業的衝擊效應也加大。尤其是美國對中國華為企業的抵制,大大地衝擊了其手機代工廠商。此外,一旦美國對中國大陸3千億美元產品都課10∼25%的關稅時,筆記型電腦、手機、電視、鞋子等幾乎所有的產品品項均納入,對中國的衝擊不容小覷,也會回過頭來衝擊台灣的出口、中國台商的供應鏈。但周二晚間,中美雙方均有消息指出,川普和習近平已通了電話,確定在G20峰會見面。市場對於中美達成協議又燃起希望,台灣股匯市也因而大漲。 在此之前,中美貿易戰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方面,除了抵制華為公司,提出「實體清單」外,聯準會也暗示降息的可能性,似乎在為美國的貿易戰儲備糧草,而中國大陸也提出「不可靠實體清單」對抗,並瞄準川普總統的票倉-農業州,提高葡萄酒、肉類等產品關稅,由10%提升至25%。同時,大打稀土牌,稀土為科技產業的重要原料之一。稀土出口的管制,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也為貿易戰的持續增添了想像空間。多數專家也預估在6月底的G20峰會中,習近平和川普之會談,洽簽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並不高。 不過也有不少分析認為,因為中美雙方各自有弱點,打持久戰彼此都有相當的風險,未來如果有台階下,達成貿易協議的機率並不低。在美國方面,美國的罩門在於川普面臨明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一旦股市、房市崩跌,農業州產品衝擊太大,以及課徵關稅導致物價上漲,美國老百姓會受不了。中國的罩門則在於,內部供給側的改革,如再加上美國的貿易戰,將腹背受敵,中國經濟能否撐得住,乃市場觀察的重點。因此,貿易協議仍有可能達成,只是時間會拖久一點。 若在貿易協議未達成下,那麼貿易戰可能持續多久?持續愈久,對雙方經濟愈不利,這時可能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償還貸款有困難,以及房地產價格下跌,貸款支付能力下滑,這些都會對金融面產生影響。此時,經濟的衝擊會由出口、實體面,擴及金融面,甚至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可能。美國股市如下滑3∼4成,則有可能導致類似雷曼兄弟的海嘯。但美國仍有降息、量化寬鬆(QE)等政策工具可以支應。 至於在中國大陸方面,除非貿易戰持續一年以上,中國大陸國營企業的債務大幅攀升、流動性失控,以及房價跌了兩三成,才有可能引發中國乃至全球性的風暴。目前,中國國企、央企債務占GDP約50∼60%,但這時中央政府若不挺國企、央企,會造成失業大幅攀升,以及政治上的負面效應,故仍會選擇支持。在流動性上,中國目前的存款準備率在14∼15%左右,下降至5∼6%,仍有相當的空間。加上還有降稅、補貼、發行公債等多樣化工具,故短期內仍足以應付。 雖然以世界清算銀行為首的西方世界,不斷地提出預警,認為中國經濟可能爆發大型的金融風暴。但綜合而言,短期內,中國底子厚(外匯存底多,目前仍有3兆美元)、盯得緊(中央集權統治手段相對靈活)、工具多(調降存款準備率、補貼、減稅、發公債等),還是可以撐得住目前的局面,短期內應不至於釀成中國金融風暴。 不過,中美貿易戰不只是貿易層次,更是既有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抗爭的「修昔底德陷阱」。即使中美可以達成貿易協議,未來還會引發科技、貨幣、乃至於全球經濟主導權的衝突。 加上目前美國不僅是共和黨、民主黨、商界,其實一般老百姓,多數已把中國視為假想敵。因此,中美兩強的衝突,預期會持續一、二十年! 綜上所述,中美貿易協議雖然一直延宕,但中美雙方都有罩門,仍有達成協議的可能。尤其習川在G20峰會見面後,預料緊張情勢至少可以緩和,不會有立即的風暴。但如協商未達成,且貿易戰爭拖延一年以上,則可能會由實體面擴及金融面,而形成金融風暴。因此,密切觀察貿易協議的進展、美國股市的跌幅,以及中國大陸國企與央企債務的變化、流動性是否出現不足的現象,以及房地產價格的下滑速度。觀察上述指標,才能適時掌握金融風暴的可能性及變化。當然,記取教訓,才能明哲保身。在企業、個人方面,應專注核心競爭力,別過度財務槓桿。同時,銀行應強化資本適足率、提高呆帳覆蓋率等,避免被貿易戰衍生的呆帳、流動性不足所波及。如此,不論是企業或個人才能避開可能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