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很大!社經低心肌梗塞死亡風險高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族群的好發疾病,若不早期發現治療,很容易有死亡風險。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族群的好發疾病,若不早期發現治療,很容易有死亡風險。但最新臨床研究卻發現,心肌梗塞病患若有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在半年內,會有較高在短期內導致死亡的風險;其中女性患者死亡風險是男性的1倍,不僅顯示國內醫療環境呈現貧富「M」型兩極化,同時女性弱勢醫療照護,更需要大家多關注。


發表此大型研究的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暨耳鼻喉科醫師李清池表示,國內貧富差距拉大,連帶造成醫療資源分配,呈貧富「M」型兩極化。這次研究係以台灣全國人口為基礎,受訪2004至2008年期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為主,總計有有23568例。
社經地位高低 影響死亡風險
受訪者平均年齡為55歲,每位病患追蹤2年或直至死亡;社經地位則是以個人保險支付金額為分界,個人月收入16000元以下者為「低社會經濟」,超過25000元以上者為「高社會經濟」;鄰里社會經濟地位則是以家庭收入,及社區平均住戶收入為分界,被分類為優勢或劣勢。
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若為低社會經濟地位者,較不願意接受「血管造影」,及「皮下冠狀動脈」等關鍵治療;同時罹患充血性心臟衰竭、慢性腎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敗血病和中風比例,遠高於「高社會經濟」患者。


女低社經風險高 缺醫療照護
調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者,男性低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且居住在劣勢地區者有1.83倍的死亡危險,比起高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且居住在優勢地區者高出許多;另女性低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且居住在劣勢地區者有2.37倍的死亡危險,比起高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且居住在優勢地區的女性,死亡風險也高出許多。
猝死殺手 心肌梗塞分秒必爭
李清池醫師強調,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者有1/2發生在頭1小時內,死因以發生惡性心律不整最常見,因此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分秒必爭,愈早打通阻塞血管以救回瀕臨壞死心肌,減少心臟受損範圍最為重要。
預防心肌梗塞發生,首先有吸菸習慣者應當戒菸,因為香菸內含焦油及碳氫化合物等致癌化學物質,易引發心臟血管硬化等疾病;尼古丁易使心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律不整等現象出現;一氧化碳,會使血管阻塞或痙攣的血管缺氧更嚴重;抽菸者因心臟病發作而突然死亡的機率,是非吸菸者2至4倍。
【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平時應注意維持理想體重,控制血壓及血糖,在飲食上也要注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鹽、高纖維,因為血中的膽固醇高,容易使血管堵塞或狹窄,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過多的鹽容易使血壓上升,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多食用含纖維素的食物幫助消化,保持排便順暢,以免因便祕用力排便,增加心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