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列考核首位 陸改進教授評鑑

旺報【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大陸將改進大學教授評鑑方式!大陸教育部近日宣布,將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提高教師教學工作占的績效比例;要求教授為大學部學生上課,讓大學教師回歸「教學」本職;評鑑期間拉長為3到5年等。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比較合理的作法。 《光明日報》報導,大陸教育部近日公布《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最受關注的就是,將「師德」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未來將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建立教師師德檔案,做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聘、崗位聘用和獎懲的首要依據。 提高教師教學業績 第二,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負責教學工作,尤其是替大學部學生上課,並提高教師的教學業績在校內績效分配、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 對此不少教師額手稱慶,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就說,大學教師總算能回歸本位,做好本職工作。 第三,新的考評制度將重新檢討重量不重質、急功近利的科研評鑑取向。《意見》指出,教師科研評鑑周期原則上不少於3年;科研團隊考核評鑑周期原則上不少於5年。根據績效情況,可以減少甚至免除考核,或適當延長考核評鑑周期。 評價注重代表性成果 對此,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張正堂認為,延長評鑑周期「符合科研工作的本質」,可以讓教師靜下心來「做更有價值的創新工作」。 第四,積極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玉平表示贊同:「學術上低層次的重複,遠不如一次或數次打破相關紀錄來得更動人心魄;數量不是最關鍵,學術深度、高度和廣度才是更重要因素。」 最後,不同的學校應有不同的教師評鑑方式。多位教師也表示認同。 大陸共有2800多所大學,又分普通大學、專科校院和成人大學,以及公立和私立、綜合和專業等各種類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就認為,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考核,根據大學的不同類型、大學裡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以及教師所處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設計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是有必要的。 南京大學教授張正堂表示,對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應當要考察學術貢獻、理論水準和學術影響力;但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就要考察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至於科研團隊,應是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