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貢獻

工商時報【刁曼蓬資深新聞人、東海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過世的當天,打開中華電信MOD國際新聞的頻道Channel News Asia,不斷播放各國元首弔唁。只有大台北區三分之一大的新加坡建國總理過世,竟然獲得國際社會這麼大的肯定!已經遠離國際社會多年的台灣,罕見這樣的電視畫面。 「如果不是李光耀過人的智慧與膽識遊走於大國之間,推銷新加坡對他們的價值和所能提供的潛在利益,贏得大國領導人的尊重,新加坡不會有今天的經濟成功,也不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享有今天的地位和空間。」政治上向來反對李光耀一黨獨大的新加坡工人黨秘書長兼國會議員劉程強,以反對黨代表在國會的發言向李光耀致敬! 致電新加坡友人,問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貢獻是什麼?「住者有其屋,公積金制度,50年間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帶領到今天超過55,000美元(台灣的兩倍)」,這位1956年出生的友人、言簡意賅的說。她補充,沒有公積金制度,我買不了房子,也存不了錢。 創始於1955年的新加坡公積金制度(僱員與雇主各繳薪資5%給政府的儲蓄計畫),1959年李光耀初任總理時新加坡人口158萬,75萬人沒有住房、超過50萬人居住在搭建的違章,他決定結合公積金讓人民以自己的力量達到「住者有其屋」的目標。 1955∼68年公積金5%繳交比率不變,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新加坡政府將公積金提撥比率調升到25%(加上雇主提撥,即儲蓄率為薪資50%)﹔後來隨經濟情況變動、基金規模增加與雇主年齡有所調整、遞減,目前約在33%﹔2015年調升至34.5%。 公積金設有四個帳戶:普通帳戶、專門帳戶、醫療帳戶、退休帳戶。普通帳戶可以用來購置政府組屋、投資政府債券、股票(含民營化政府優先低價賣給國民的股票,如新加坡電信等)、人壽保險、教育支出等。特別帳戶與退休帳戶為養老、未來儲蓄,要至一定年齡方可提出。目前普通帳戶年息2.5%,特別帳戶4%,均高出銀行利息,對人民儲蓄極具誘因。 新加坡公積金覆蓋的人口超過340萬人(新加坡人口約546萬人),公積金規模為GDP的七成(2012年6月公積金規模約2,200億新幣、其GDP為3,270億新幣,普通帳戶累積結餘890億新幣、專門帳戶累積結餘510億新幣、醫療帳戶累積570億新幣、退休帳戶累積結餘270億新幣)。 政府公積金的運用主要有下:政府組屋與基礎建設之興建、國外資產投資(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負責,至2012年李光耀退出內閣前,GIC皆由其直接掌理)、以及一定比例的股票、共同基金的資本市場投資,保險計畫基金與定期存款等。公積金管理之董事會有十三名成員:兩名政府官員、兩名雇主代表、兩名僱員代表,七名為專業人士,超過半數,基金運作實由專業主導。 就總體而言,公積金制度一併解決住者有其屋與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政府組屋之興建資金以及民眾購屋所需資金,與醫療保險支出)﹔同時也為新加坡長期保持高水準儲蓄水平(80年代達41%),使國內投資資金之後盾、特別是長期資金的主要來源。公積金兼具穩定物價的功能-隨景氣變遷調整費率,與我國70~80年代郵政儲金在貨幣政策上功能雷同。伴隨基金規模增加,80年代中期更為新加坡資本市場建立與發展的基石。 再致電另外一位新加坡友人,也問及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貢獻?「他對新加坡的貢獻太多,從日常生活、教育、外交、國際地位,一言難盡。最重要的是價值觀:新加坡人都知道沒有FREE lunch,你要什麼﹐一定要做出犧牲才能獲致!hard work﹐no corruption(勤奮工作沒有貪腐),他自己就是如此﹐沒有私心。 對外西方媒體最常抨擊李光耀箝制新聞自由、政府高度控管、有民主之形、無民主之實﹔弔詭的是新加坡經濟與投資環境,卻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這其中李光耀的兩手策略實為關鍵:政治上一黨獨大,高度管控、紀律嚴明,由專業菁英領軍、打造新加坡受國際青睞的投資環境。文化上卻採多元,雙語制-佔75%華人社會,卻以英文為國家語言、接軌國際﹔馬來、淡米爾(印度方言之一種)、華語母語為第二語言,雙語制﹔兼容並蓄。反對黨領袖劉程強表示,1959年代一些與新加坡同樣面臨種族問題的國家,到現在還面臨多元種族和文化社會的矛盾,甚至面臨國家分裂的風險。今天新加坡能夠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團結一致,李光耀功不可沒。 1961年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為新加坡經濟之起始﹔與台灣第一個四年經建計畫,相距十年之遙。即至1990年代新加坡與台灣、兩國經濟仍在伯仲之間。台灣經過二十年政黨政治的洗禮,島內藍綠分明、國家共識崩解,國民所得停滯不前、經濟表現落至亞洲四小龍之外,其間差異抑或是領導人的價值觀使然? 3月29日新加坡國喪,滂沱大雨中,仍見人民揮舞國旗夾道相送、表彰對建國總理的感念愛戴,此一情境當是李光耀倡導的「亞洲價值」之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