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歐盟去風險化 對「中」政策需調整

◎李俊毅

近年來各方紛紛推出印太政策或對「中」戰略,以應對中共在習近平治理下日益專斷的作為。歐盟於2019年3月《歐「中」關係戰略展望》,將中共定位為合作與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與系統性的對手。沿此邏輯,歐盟自今年1月起,逐漸以「去風險」一詞,取代美國的主張「脫鉤」。

「去風險」意味歐盟肯定雙邊經貿往來與相互合作,以因應全球挑戰,但主張應在經貿上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並避免歐盟成員國因為供應鏈的脆弱性而受制於中共。歐盟因此持續研議「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作為對抗中共(與其他國家)經濟脅迫的政策手段。在歐盟與主要成員國的鼓吹下,「去風險」漸成為民主國家的共同立場。今年5月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廣島高峰會,即在《領袖公報》強調,將透過「去風險」而非脫鉤,捍衛其經濟利益。

就歐盟立場而言,「去風險」概念毋寧是穩健的。在美「中」戰略競爭的脈絡下,「去風險」凸顯美歐立場的差異,歐盟可向中共傳遞維持甚至發展雙邊經貿關係的意向,並爭取後者的合作。「去風險」亦在向中共明示,歐盟對關鍵領域採取的種種限制措施,旨在維護歐盟的利益,而非發動貿易與科技戰,期讓雙邊關係處於風險可控的態勢。

儘管如此,此一政策卻未必可達到預期的成果。「合作、競爭與對抗」的三分法看似全面且穩健,但此一策略成效也取決於中共對雙方實力的評估。中共既在國際間宣傳權力分配正處於「東升西降」的趨勢,其勢難以依循西方規劃而同樣採取「可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須對抗就對抗」立場。當前中共以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為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來源,更使其無法對外示弱或妥協。歐盟的「去風險」因此更可能被中共解讀為放慢其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戰略;中共官方與《環球時報》皆曾警告歐盟,勿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鉤」之實。

「去風險」對中共來說,意指歐盟欠缺對抗的意志,進一步提供分化歐洲國家的契機。中共學者認為,當局可透過開放市場、貿易與投資的誘因爭取德、法、義三國,並以此區隔追隨美國腳步的日本,以及對「中」態度未完全明朗的英國。

「去風險」反映了歐盟的立場與利益,但反而鼓勵中共持續既有的不當舉措,甚至分化歐洲國家。美、日與歐盟出於風險考量,限制對「中」出口高端晶片,中共即以自8月1日起管制鎵、鍺兩種製造半導體的關鍵原物料之出口做為反制。因此,歐盟乃至其他國家的對「中」政策,更需要動態的檢討與調整,並就因應之道預作準備。

(作者為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