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怕空污 在家練氣功深呼吸保健心肺

匯流新聞網 林風/台北報導

秋冬空污PM2.5來襲,易誘發心血管與肺癌等癌症,也會造成氣喘、過敏、鼻炎等疾病!在戶外盡量戴上口罩,國際醫學期刊《Lancet》的英國研究報告在霧霾嚴重的街上走,2小時就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養生專家白雁在底下分享一招氣功運動深呼吸保健自救,隨時都可透過這個簡單的方式,自我防護保健。

空污PM2.5肉眼看不見,會隨血液流到全身各器官

由於秋冬PM2.5空污嚴重,醫院呼吸道症狀的病人大概上升三到四成。白雁說:「秋冬霧霾來襲,使每吸一口氣,都有可能對呼吸道造成傷害。」

肉眼看不見的PM2.5本身有毒性或攜帶有毒物質,鼻毛和鼻腔黏液纖毛無法阻絕,也無法透過咳嗽、打噴嚏排出體外。而是直接進入呼吸道,進入肺部穿透肺泡,輕易經血液通往全身進入各器官,進到循環系統,不僅會促發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甚至誘發肺癌等癌症發生率,並與帕金森氏症(老年癡呆)、肝癌、過敏、氣喘的發生有關聯。

根據WHO發表的數據顯示,PM2.5濃度每增加10(μm/m3),總死亡率就會增加4%;肺癌和心肺疾病死亡率也分別增加8%及6%。美國心臟醫學會指出,PM2.5對原本患有氣喘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影響最大,不但會提高發病率,更會加重病症。

深呼吸,調息養肺大補帖

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不妨練習改變呼吸方式和次數,以更符合人體健康的深呼吸來因應。白雁說:「呼吸短淺會讓大腦缺氧、感覺疲憊,容易誘發慢性疾病;而放慢延長呼吸的節奏與深度,則會讓人更健康長壽。」

從動物的呼吸次數來看壽命長短,也能得到證實:烏龜每分鐘呼吸1~2次,壽命長達500年;人類每分鐘呼吸12次,壽命約70年;貓狗每分鐘呼吸20次,壽命僅10年。

國外一項實驗發現,深呼吸可以加速身體排除毒素,若能在運動時配合深呼吸,清理體內毒素的速度,是平常的15倍。而大多數人以胸腔呼吸短而淺,只能運動到1/3的肺,大部分的舊空氣仍然沉積在肺部;深呼吸是運用腹式呼吸,可以減少呼吸次數、降低心臟負擔,也會減少吸入髒污的空氣。

深長而緩慢的一呼一吸間,除了供應身體氧氣、淨化血液、活化腦細胞外,還有助於調整血壓、循環、消化和免疫系統,進而增強個人體質保健,提升身體修護力和自癒力,是更健康有效率的呼吸方式。

▲圖為白雁老師與學員

練氣功調息,強化肺功能

白雁老師從氣學角度分析,現代人運動不足,普遍有呼吸短淺、氣不足、氣短、無力的現象,卻不是人人都適合做激烈運動來增強肺活量。特別是步入中年,心肺功能下降,身體開始衰退,過於激烈的運動不僅耗氧,還會增加心和肺的壓力,長久下來,不但讓人覺得更累,也會讓身體提前勞損。到了中晚年,更容易傷到骨頭及肌腱,造成身體各種疼痛。

氣功則是低耗氧的運動,練功時只要做到意念專注、調整呼吸和肢體伸展,意氣形三者調和,就能讓身心完全放鬆並獲得補養。白雁老師指出,練氣功可以改變呼吸方式,從短、淺、急促的呼吸,慢慢練習成深、長、均勻的呼吸,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能力,幫助身體排濁氣、除廢物,活化臟腑機能,所以持續練功深呼吸可以減少呼吸次數(最低2~3次/分),不但增強肺功能,也會明顯加強體力,可以說是對抗空氣污染的最佳運動方式。

▲圖為白雁老師與學員

抗空污,室內運動最安心

PM2.5的污染,戶外運動慢跑、騎單車等反而有害人體健康。白雁老師建議:「改變運動模式會是對抗空氣污染的折衷辦法,以氣功運動來說,不需場地和設備,在家也能做,安全快速又有效。」

白雁老師強調,練功過程中不斷練習腹式呼吸,以深呼吸提高身體的含氧量,讓肺的功能變好,肺氣足,大部分的過敏問題都能改善。特別是EnerQi大雁這套功法,對於排寒濁的效果非常明顯,即便是來上免費教學的學員,本身是肺虛體質的,當下練功短短幾分鐘就開始猛打哈欠,眼淚、鼻涕甚至咳痰增加,幾個月後身體變溫暖、容易出汗、呼吸更順暢,皮膚也慢慢脫掉原來的死皮,長出新皮來。

空氣污染嚴重期間,在家運動深呼吸更安全健康,例如多練習氣功的「排濁氣功」,在抱球起落時做到呼吸均勻、深長的訓練,不但可以排出體內濁氣,也會使身體細胞含氧量增加,並有穩定心情,補養丹田元氣的作用。每天10分鐘練氣功,讓一家大小不出門也能運動,全身活動舒展開,心情放鬆更快樂,練出元氣活力每一天。

*白雁長年提供2小時免費氣功教學,讓民眾學習自我保健的步驟。
具體內容請上www.e-qi.org查詢。

※「排濁氣」小功法

《相關文章》
不怕傢俱甲醛超標 這招氣功助排濁

甲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為一級的致癌物,長期吸入游離甲醛有致癌風險,也是鼻咽癌A級致癌物;還會影響我們的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

40年鼻過敏的她做了什麼?已經半年沒發作過

杜媽媽每年4月份芒果花開時節,一定是她鼻子過敏最嚴重的時候,這半年來卻不曾發作過,沒想到練功這麼神奇,杜媽媽高興又激動,每天練的更勤快了。

照片來源:白雁氣功提供、翻拍自網路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