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百老匯 歌劇魅影來了

旺報【記者賴廷恆╱專題報導】 風靡全球,被譽為「音樂劇之王」的《歌劇魅影》,11月20日將擔綱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落成的開幕大戲,屆時廣州、北京兩地共將有104場演出,投資規模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創下大陸音樂劇行業的紀錄。而來勢洶洶的天橋藝術中心高舉著打造「中國百老匯」的旗號,更備受各界矚目。 「中國音樂劇市場已經進入了爆發前期!」嗅到音樂劇商機無限的大陸業界人士指出,相較於歌劇、話劇、舞劇等,音樂劇更具親和力,既是大眾娛樂型的表演藝術,也最能夠產業化。政府相關政策、消費環境等均已萬事俱備,音樂劇就只欠引進國際品牌、經典劇碼,匯聚人氣、製造話題的「東風」。 文創產業 重點強化 大陸國家政策釋出的利多,在於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畫綱要》,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北京紓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後,重點打造、強化的功能板塊,音樂劇市場可望成為發展文創產業的切入點;為了此次《歌劇魅影》首度進軍北京,主辦方甚至還出動不折不扣的「國家隊」來操盤。 引進全球締造票房56億美元(約新台幣1680億元)《歌劇魅影》的「四海一家」,為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近年來先後成功製作《貓》、《媽媽咪呀》等西方經典音樂劇中文版,累積了豐富的市場營運、推廣經驗。四海一家總經理田元表示,大陸國內音樂劇不缺市場,缺乏的是正確的發展模式及專業的團隊。 劇場匯聚 表演多元 10餘年前《歌劇魅影》初次現身大陸,卻未能在北京登場,主因在於劇場設施未能達到演出需求;建造中的天橋藝術中心,主劇場結構為此次引進《歌劇魅影》而專門設計,不僅全然符合其技術條件,未來亦可適應任何其他音樂劇的進駐上演。 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及南韓首爾均已形成以音樂劇演出為圓心,表演形式繽紛多元的演藝核心區,不僅本地觀眾趨之若鶩,更成為外來旅客必定朝聖的文化旅遊地標。天橋地區即以美國「百老匯大街」為效法對象,將中國傳統的相聲、京劇、雜技等,與西方音樂劇、芭蕾舞、話劇等演出匯聚畢集。 目前天橋地區已聚集14個劇場,包括天橋劇場、湖廣會館、北京工人俱樂部、新國家話劇院等,劇場密度冠於北京市;未來超過30個演出劇場也將陸續落成,形成為數約50個劇院群。被寄予厚望的《歌劇魅影》能否一炮打響,天橋地區瞄準的「中國百老匯」名號,則仍有待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