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脫鞋子的部落禮納里

中國時報【(王曉鈴)】 「禮納里,在哪裡?」這是一個大家都陌生的部落名字,也是我造訪前心中的疑問,6年前還不存在的禮納里部落,現在被喚作「脫鞋子的部落」,部落裡備好接待家庭、體驗遊程,歡迎遊客來體驗不一樣的原鄉生活,一起脫去鞋子,也脫去城市的喧嘩與煩惱。 禮納里位在屏東縣瑪家鄉,最早是排灣族傳統領域,政府曾在此經營瑪家農場,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過後,分屬魯凱族與排灣族的霧台鄉好茶村、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三處居民,遷來這裡並由世界展望會援建永久屋,以禮納里部落為名,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一個部落3個村妙事多3倍 「家鄉不見了,我們就把家鄉蓋回來。」身為好茶年輕一輩,也身兼台灣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李金龍感性的說。 在禮納里部落,門牌上找不到「禮納里」三個字,外地人寫信來,如果地址寫禮納里,郵差也不知道要往哪裡送,正解是,你得寫部落的老地址,是霧台鄉好茶村、瑪家鄉瑪家村,還是三地門鄉大社村。 也就是說,在這個面積100公頃的禮納里部落,包含了3個鄉3個村,舉個例子來說,李金龍遞給我的名片上頭寫著霧台鄉好茶村,「當然,現實中這個老地址已經不存在了。」 「風災過後,我們雖然搬到禮納里,但心中的家還是在山上,我們堅持不改地址,沿用過去3個鄉3個村的行政地名,尤其是遭到毀滅的好茶村,保留舊地名對於回不去的好茶村民而言,情感意義重大。」 禮納里有3個鄉3個村,衍生出很多外地人看來霧煞煞的妙事,住宅分3區,各自選舉,所以在禮納里叫一聲「村長」有3個人回應,村長辦公室自然也有3個;教堂更是多,3個村都蓋回故鄉的教堂,所以共有9座教堂;連垃圾車都從3個村各自開來,收好垃圾再各自運回3個處理場。不怕丟錯垃圾嗎?「不可能,3個村3種音樂,聽垃圾車音樂就知。」 體驗原鄉文化先脫鞋子 3個鄉3個村、485戶居民,在禮納里建立了新家園,他們思考著如何重新站起來,讓部落青年回流就業,於是誕生了全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旅遊產業發展策略聯盟」,提供不同以往的旅遊體驗,並推出半日遊、一日遊或一泊二食等遊程,可導覽、作DIY、住宿以及品嘗風味料理。 走在禮納里,你可以看見每一間房子都有別出心裁的彩繪與木雕裝飾,有一戶人家是體育健將,牆上畫的是運動圖案,石柱上的裝飾全是獎牌,其他人家有山豬、百合等各種圖騰,大頭目的家則立有大石碑,每一個裝飾都有來歷,跟著在地導覽員遊逛聽故事,可以深度認識部落文化。 而進到好茶屋子內有一項特殊規定,必須脫鞋,赤腳踏上石板地、貼近魯凱族文化傳統,也因此他們自稱「脫鞋子的部落」,李金龍說,「這是體驗魯凱生活的方式,也是引導遊客走進部落的第一步。」 兩年前,從好茶村開始成立接待家庭,目前有40戶接待家庭,瑪家村也有12戶,有的接待家庭同時也是藝術工作室,像是「來來月桃編織坊」,屋主阿嬤是部落編織名人,笑起來帶點羞澀,能將月桃葉編織成搖籃、提袋或帽子,手巧的她看不出已有八十多歲。 最多的教堂最多的祝福 來禮納里一定要拜訪獨特的教堂群,共有9座,是全台灣教堂最密集的地區,因為3個村的原部落本來就有9座教堂,在建立新家園時,他們堅持維持9座教堂,好讓居民心靈有寄託。 於是,瑪家教會、好茶天主教堂、天主教瑪家玫瑰聖母堂等統統蓋回來了,配合不同工藝設計,每座教堂外觀各具特色,有的添加石板外型,有的為神像戴上魯凱族的羽毛頭飾,曾有人形容,「禮納里有最多的教堂,最多的天使祈福。」教堂群吸引遊客駐足欣賞,也有不少新人前來拍攝與眾不同的婚紗照,讓最多的天使為幸福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