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結合放流 生態信仰雙贏

雲林縣海域漁業資源枯竭,縣府鼓勵放流特定魚種,高雄福智寺信徒去年配合放生100萬尾。(周麗蘭攝)

中國時報【周麗蘭╱雲林報導】 日前宗教團體未經許可就在水庫放生魚苗,引起軒然大波,但雲林縣海域經濟魚種枯竭,縣府鼓勵民眾放流特定魚種,高雄橋頭鄉福智寺的信徒去年配合放了約100萬尾,結合宗教的「放生」與生態的「放流」。 農業處漁業科長賴建陞指出,近年氣候變遷加上過度捕撈,部分魚類數量銳減,鼓勵各界辦理魚苗放流,去年福智寺、台塑石化、台電公司參與,總計放流380萬尾,存活率幾乎百分百。 專家建議在雲林放養的魚種有黃鰭鯛(俗稱赤翅)、布氏鯧魚參(紅三)、黑鯛(黑格仔)、紅魚參、四絲馬?(毛仔)、金目鱸、海鱺等,以經濟魚類為主。 賴建陞說,早期專程以漁筏運到外海放流,長途搬運顛簸,魚苗也不熟悉海域生態,死亡數量不少,近年改在三條崙、箔仔寮漁港直接放流,讓魚苗躲藏、適應,很少看到翻白肚了。 他強調,不管放流或放生,都要符合水產動物增殖放流及遵行事項,檢附魚塭養殖登記證、魚苗的藥物檢驗證明,15天前申請核准才能放。高雄福智寺信徒去年遵照放流規範,舉辦18次放生活動,約100萬尾5公分到12公分的魚苗獲得自由。 賴建陞表示,有些魚塭繁殖的魚苗太大了,很難賣出也不便續養,適合放生也符合規範。他認為,放生是一瞬間的動作,長大可能還是被捕撈,也許有信徒的祝福加持,「可能比較不會被捉到」,成長期間至少是安全、健康的,信徒的心願已了。 處長張世忠表示,鼓勵放流魚苗是為了海洋資源與食品安全,不會特別張揚「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