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多頭馬車 業者盼政策高度

工商時報【陳信榮╱台北報導】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面臨政府部門多頭馬車、各自為政的掣肘,讓產業停滯不前。業者期待,應由具高度的中央高層出面主持大局,統合各部會、地方政府資源,給予業者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才能讓台灣在這場電動機車產業競賽上,及時取得站上世界舞台的門票。 政府鼓勵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是透過直接補助提供誘因,但光是中央補助資源就分散3大部門,包括經濟部、環保署的購車補助,以及財政部的貨物稅減免,三頭馬車步調經常不一致、互踢皮球,讓政策效益大打折扣。 地方政府的獎勵措施更是混亂,常遷就於縣市財源、選舉支票,對電動機車購車補助可說是「看天吃飯、有一搭沒一搭」。 在業者要求下,政府好不容易才決定延長電動機車免貨物稅時程,傳統機車卻因舊換新給予每輛4,000元貨物稅補助,不少機車貨物稅還繳不到4,000元,形同免稅,環保的電動機車與一般機車享受一樣的優惠補助,不止電動機車業者無言,也形同國際環保大笑話。 業者直言,這就是政府部門各行其道、缺乏政策視野下的結果,應該由夠高層級官員出面整合協調,給予明確的產業發展政策指引。 除鼓勵購車的政策上要協調一致,政府在扶植電動機車產業在台生根,業者建議,不該落入追求100%國產化的老舊思維;全球化的趨勢下,應該思考台灣能發展哪個關鍵環節,集中資源累積取得競爭優勢,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