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經濟 學者:先檢討社福、年金支出

中國時報【吳泓勳╱台北報導】 出口不振,長期產業升級轉型難,因此靠公共建設救經濟聲音不斷。財政學者認為,問題在於政府每年的財政支出結構需作改變,否則法定支出如社會保險、人事支出,就占總歲出7成,排擠政府其他公共建設、科技預算金額,「只有一點資金火苗,點不著經濟引擎」。 前財政部長、台北大學校長何志欽對財部想採用擴張型財政政策大方向表示贊同,但還是提醒,即便目的在於救經濟,公共基礎建設還是不能少了長期規畫。 觀察政府的公共建設總預算金額,從2010年的5891億元,年年下滑到今年僅剩4409億元。何志欽強調,公共建設的支出與民間消費不同,一旦拍板之後周期比較長,開始建設之後可能要連續10、20年都要這筆支出預算,如果政府真要用擴大公共建設來當藥方,打算做什麼建設?怎麼做?配套措施等方面必須有完整規畫。 財政學者認為,主要是法定支出包含年金等占比愈來愈高,必須檢討國家的歲出,空出足夠的公共建設預算才真能救經濟。 何志欽也說「年金真的需要改革」,不管是從社福支出過高,未來由後代背債的世代不公,或是從擴大公共建設的預算空間等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不得不克服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