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疫苗二期將解盲 臨床試驗四階段到底都在做什麼?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疫苗成為關鍵解方,但我國疫苗一劑難求,國產疫苗相關爭議也不斷發酵。目前高端疫苗與聯亞生技疫苗,都在等待二期臨床試驗解盲,若試驗成功,就能經台灣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EUA)後核准上市。究竟臨床試驗意義何在?總共分為幾期?

高端疫苗解盲結果預計6月10日公布,圖片來源:中央社
高端疫苗解盲結果預計6月10日公布,圖片來源:中央社

判斷新藥、疫苗是否有效?必經人體臨床試驗四階段

全台各地住院醫師組成的「實證醫學救台灣」團隊指出,臨床研究分為許多種類。例如判斷藥物或手術效果的「治療性研究」;確認疫苗、藥物或生活型態調整能否促進健康的「預防性研究」;協助診斷疾病的「篩檢性研究」與「診斷性研究」;釐清基因或遺傳性疾患的「基因性研究」;以及探究疾病盛行率與公共衛生預防的「流行病學研究」。

並非所有類型的研究都需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但若要判斷一種新型態的藥物、疫苗,是否可以大規模地生產及運用,則會招募有意願參與的受試者,在人體上經歷四個不同階段的臨床試驗。

延伸閱讀》「莫德納量產是空前公衛成就!」詹長權讚:不簡單的科技產物

第一期臨床試驗:安全性試驗 研究人員需完整監測

第一期臨床試驗是「安全性試驗」,主要目的在於測試藥物的安全性、副作用及安全劑量。此階段通常只會招募極少受試者,並需在專業研究人員完整監測下,即時評估藥物是否造成傷害。

第二期臨床試驗:生物活性試驗 「雙盲設計」避免先入為主

第二期臨床試驗是「生物活性試驗」,用於分析藥物或治療「理論上」會引起的人體反應,如產生抗體、血液數值改變等。

此階段臨床試驗會擴大受試族群,約數百人至數千人,分成不同組別,針對預期藥物會產生的生物效應進行評估,也是四個人體試驗階段中,失敗率最高的一環。若藥物無法發揮療效,科學家就需重新設計臨床試驗,或終止該項新藥開發計畫。

其中一種試驗方式為「雙盲試驗」,醫師與受試者都不會知道,誰被分配到藥物試驗組,或誰被分配到使用無療效安慰劑的對照組,以避免受先入為主或心理作用影響,影響臨床實驗正確性。

此次高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就是隨機雙盲設計,其中七分之六受試者是打試驗疫苗,另七分之一受試者則是打生理食鹽水,受試者待解盲後才會知道自己是哪一組。

延伸閱讀》陳建仁接受國產疫苗二期試驗 坦言「不知打到疫苗還是安慰劑」

第三期臨床試驗:療效試驗 通過才可經FDA核准上市

第三期臨床試驗是「療效試驗」,是真正決定治療是否有效的階段,會進行大規模、隨機分派、多中心的臨床試驗,招募不同性別、年齡、疾病等數萬名志願者,以判斷治療能否適用於所有族群,並確實達成預期效果。

此階段通常最費時、開銷也最高,若試驗失敗,很可能前述階段的投資都會付諸流水。一般藥物上市之前,至少會需要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才可能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或新藥查驗登記(NDA)核准上市。

延伸閱讀》日韓泰也拚「國產疫苗」 部分進2期、皆未3期 台曾想代工AZ

第四期臨床試驗:上市後監測 惟重大公衛事件可給緊急授權

第四期臨床試驗則是「上市後監測」,藥物或疫苗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後即可上市,而第四期便是在上市後,持續監測、研究藥物實際使用時的效果與安全性。

不過,傳統疫苗開發至少需花費七至十年才能完成,若遇到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各國政府就可能給予「緊急授權(EUA)」,以專案方式讓試驗程序未走完的藥物或疫苗上市。不過,EUA無法取代藥證許可,藥商若打算讓藥物進入常規市場,還是得完成所有試驗。

延伸閱讀》台灣兒童、青少年有新冠疫苗可打嗎?兒科醫師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