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沒內容 工時再長又如何

新聞沒內容 工時再長又如何

新聞沒內容 工時再長又如何(葉柏毅報導)

勞動部從去年十月到今年三月,一共對五十七家媒體業者進行勞動檢查,結果發現有三十一家媒體業者違反勞動基準法。有評論就指出,這次對媒體的勞動檢查,實質證明了一般人認知的:媒體從業人員是「血汗勞工」,不但工時長,而且多半沒加班費。也有電視台主播在五一勞動節當天,在個人臉書上發文指出:電視台記者最長幾乎要工作十六小時;而在勞檢過後,可能有望縮短到十二個小時,這樣已經「值得欣慰了」。媒體的血汗,已由官方到從業人員指證歷歷,自不待言,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媒體工作者,特別是電視新聞工作者,在這麼長的工時之下,所生產出來的內容,多半的閱聽人仍然不買帳,不但邊看邊罵,還說記者腦殘?記者在傷肝之餘,智商也被攻擊,真是情何以堪,這一切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真要追究原因,以台灣電視新聞界為例,應該說,絕大部份要歸因於:完全沒有一個清晰整體、合理有序的編輯政策與方針。多數台灣電視新聞台主管的想法,並不是要做出有意義的新聞,而只著重在兩點:一是要填滿時間,二是要能夠賺錢;如果內容不能夠賣錢,那麼就以縮減成本為主。因此,記者不是上PTT或是臉書去抄一些無聊、譁眾取寵的言論,就是影音網站街邊監視器與行車紀錄器大集合。這樣的所謂「新聞」,是省錢,是能夠填滿時段,甚或還能夠賣廣告賺錢,但誰會瞧得起這種新聞?在扭曲,甚至毫無章法的編輯政策底下,台灣的電視新聞,流於零碎化、空洞化與聳動化,望之令人疲憊,觀眾最後往往只想關電視圖個清靜。質言之,無法呈現事件整體來龍去脈,而只流於霰彈式亂槍打鳥,撿到籃子都是菜的新聞報導,非但混淆觀眾視聽,不知事件前因後果,而且對於閱聽人瞭解周遭環境,毫無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就算電視新聞記者哭訴著,每天幾乎連睡覺時間都沒有,但所呈現出來的內容,若完全是無意義的疲勞轟炸,誰說新聞記者不是自虐虐人呢?

台灣蕞爾小島,諷刺地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電視新聞台。每一間電視新聞台剛設立的時候,都自許要成為華人世界的CNN,但到目前為止,不要說華人世界的CNN了,各家電視新聞的內容,高度雷同、怪力亂神、誨淫誨盜,無日無之,令人搖頭。如前所述,早在2006年,就已經有學者指出,台灣電視新聞台的主要問題,是超長時間無意義的現場連線,造成資訊破碎化、花絮化,缺乏系統性,與深入的資訊供應及分析。到如今,將近十年過去了,台灣電視新聞台越來越多,而傳播學者所指出的缺點,卻只是更加嚴重。就算CNN重視「新聞也必須要能夠賣錢」這一點,但CNN也著重新聞的整合度與準確性。CNN出錯,會變成其他媒體的新聞,但台灣的電視新聞台出錯,卻是大家早就見怪不怪的事。台灣各家新聞台向下看齊的結果,是使得電視新聞台越來越娛樂化、綜藝化,無法成為提供完整資訊的管道,與理性討論議題的場域,也失去了可信度與權威性。或許有電視新聞編輯會不服氣地說:有啊,我們有編輯政策啊,我們有對新聞事件提供完整報導啊。在某些新聞上,是這樣沒錯,但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大篇幅新聞報導,往往是災難或犯罪新聞,而且電視新聞偏重的方向,往往在鉅細靡遺地報導犯罪手法,或是揣測加害者的心態,放大被害者的恐懼,這些集中報導,到底是能幫助閱聽人進一步瞭解與省思事件,還是加深閱聽人擔驚受怕的負面情緒,不言可知。這種製造恐慌的集中報導,如果是新聞科系科班出身,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早就言之諄諄地說「不能這麼做」;然而,為什麼到了實務界之後,一切就變樣了?如果說是觀眾愛看,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訕笑咒罵電視新聞?

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應該都會被問過一個老到不能再老的問題,那就是:「新聞到底該不該、能不能成為一門專業」。答案很簡單:當大家對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還有責難的時候,正突顯新聞應該、也必須成為一門專業;否則,以現在上網之便利,任何認識字會上網的人隨隨便便都可以發佈消息了,為什麼還要記者,還要媒體?誠然,在網路時代,媒體經營遭遇到空前的挑戰,公民記者與小眾媒體也有竄起的趨勢,但不正是由於大眾媒體的傳播能力與信任度受到質疑,才會讓其他訊息傳播管道有出頭的空間?這不正也突顯出傳播仍然必須要是一門專業,才會有所謂的「公民記者」、「另類媒介」?雖然,在此時此刻,媒體要如何獲利,成為經營者都很傷腦筋的問題,但許多事情,有變亦有不變,像是新聞報導的本質,就應該堅持,因為這正是新聞之所以還能夠存在於社會當中,並且做為重要訊息傳遞機制的理由。試想:如果所謂的新聞,只是一堆無意義的消息之集合,毫無實質內容可言,那麼就算新聞編輯整天坐在辦公室裡,或是記者像無頭蒼蠅一樣,只會追逐平面媒體與雜誌爆料,加油添醋羶腥處理,則媒體工作人員說自己每天工時多長又多長,有誰會買帳,又有誰會同情?